微肥:锌肥的介绍及施用
一、植物体内锌的含量和分布
植物正常含锌量为25~150mg/kg,含量因植物种类及品种不同而有差异。在植株体内锌多分布在茎尖和幼嫩的叶片。根系的含锌量常高于地上部分。
作物含锌量低于20mg/kg时,就会出现缺锌症状。缺锌时,老叶中的锌可向较幼小的叶片转移。
二、锌的营养功能
(一)某些酶的组分或活化剂
锌是许多酶的组分,如乙酸脱氢酶铜锌氧化物歧化酶、碳酸酐酶和rna聚合酶都含有结合态锌。锌也是许多酶,如磷酸甘油脱氢酶、乙醇脱氢酶和乳酸脱氢酶,的活化剂。
(二)参与生长素的代谢
锌能促进吲哚乙酸和丝氨酸合成色氨酸,而色氨酸是生长素的前身。缺锌时,作物体内吲哚乙酸合成锐减。作物生长发育停滞,叶片变小,节间缩短(“小叶病”或“簇叶病”)。
(三)参与光合作用中co2的水合作用
碳酸酐酶(ca)可催化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co2的水合作用,而锌是碳酸酐酶专性活化离子。锌也是醛缩酶的激活剂,而醛缩酶则是光合作用碳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之一。
(四)促进蛋白质代谢
锌是蛋白质合成中多种酶的组分。rna聚合酶中即含有锌,植物缺锌的一个明显特征是体内rna聚合酶的活性降低。锌还是核糖和蛋白体的组成成分,而且也是保持核糖核蛋白结构完整性所必需。作为谷氨酸脱氢酶的成分,锌还是合成谷氨酸不可缺少的元素。
在微量元素中,锌是影响蛋白质合成最突出的元素。
(五)促进生殖器官发育和提高抗逆性
锌对生殖器官发育和受精作用都有影响。
锌还可提高植物的抗旱性、抗热性、抗低温和抗霜冻的能力。
三、植物缺锌与中毒的症状
植物缺锌时,生长受抑制,尤其是节间生长严重受阻,并表现出叶片的脉间失绿或白化。生长素浓度降低,赤酶素含量明显减少。缺锌时叶绿体内膜系统易遭破坏,叶绿素形成受阻,因而植物常出现叶脉间失率现象。典型症状:果树“小叶病”、“繁叶病”。
植物对缺锌的敏感程度因是种类不同而有差异。禾本科作物中玉米和水稻对锌最为敏感,通常可作为判断土壤有效锌丰缺的指示植物。
一般认为植物含锌量>400mg/kg时,就会出现锌的毒害。
土壤中的锌
一、土壤锌的来源和含量
(一)土壤锌的来源和含量
地球岩石圈的含锌量是80mg/kg,世界各国的土壤含锌量是50mg/kg。
成土母质是土壤锌的主要来源。母质对土壤含锌量的影响,不仅是由于母质的种类和成分,而且还和母质的机械组成有关,即粘粒成分较多的,含锌量也较高;相反,砂性母质含锌量则较低。
(二)土壤中锌的形态
1.有机态锌。有机态锌是指土壤中微生物活体、腐殖物质、植物残体和土壤颗粒表面的有机胶结物中的锌,经过分解后才能释放出来,以有机络合物或无机物形态存在于溶液中。
2.矿物态锌及含锌无机盐。存在于含锌矿物或其他矿物晶格内的锌属于矿物态锌。
3.交换态锌。锌以zn2+、zn(oh)+或zncl+和zn(no3)+等离子状态进入溶液,可被带负电的胶体吸收,而成为交换态锌。
4.专性吸附或化学吸附态的锌。这部分锌是被土壤粘粒和腐殖质所吸附的,用一般的吸附剂不能交换出来。
5.与土壤锰、铁、铝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结合的锌。它存在于铁锰结核、土壤颗粒间的胶结物或简单地包裹在土壤颗粒表面。
6.水溶态锌。以锌离子或锌络离子,如zn2+zn(oh)+zncl+等形态存在于土壤溶液中,含量很少。
土壤中锌的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
(一)土壤ph
ph值不但能直接影响各种无机锌化合物的溶解度,而且还通过ph对土壤其他性质的影响,转而影响锌的各种反应机制。
(二)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所含的锌,通过分解、释放,可成为植物可以吸收利用的锌。一般土壤锌的有效性随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提高;缺乏有机质的土壤,作物容易缺锌。
(三)土壤对锌的吸附作用
土壤对锌的吸附作用是影响土壤锌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施入土壤的锌常在短时间内被土壤吸附,而降低肥效。
锌肥及其有效施用
一、锌肥及其性质
(一)氧化锌分子式zno,含zn78%。白色粉末,无臭、无味、无砂性。
(二)硫酸锌分子式znso4•7h2o,含zn22.3%。无色针状结晶或粉状结晶。
(三)一水硫酸锌分子式znso4•h2o。白色粉末结晶。熔于水,微溶于酒精。
(四)氯化锌分子式zncl2,含zn45%。白色粉末或块状、棒状,属于六方晶系。
(五)硝酸锌分子式zn(no3)2•6h2o.含zn21.5%,n9.2%。无色四方晶体。
锌肥施用
(一)水稻施用锌肥。锌肥用于秧田及本田口肥、沾秧肥、追肥以及叶面喷施均可取得增产效果。
(二)玉米施用锌肥。基肥13.0%,叶面喷施10.4%,浸种11.4%,追施9.7%,拌种8.9%,以基肥效果最好并有后效,浸种也有稳定的效果,喷施是玉米出现缺锌症状后一种补救措施。
http://www.2888.tv/shifei/2443.htm
欢迎转载,转载请保留以上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