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农资行情 >> 正文

迎接农业科技创新的又一个春天


来源:农资1号网      分类:农资行情      时间:2012年2月7日      阅读次数:

当龙年的喜庆还在田间地头、村寨街巷弥漫之时,亿万农民群众收到了党和国家送出的一份丰厚节日大礼——新世纪以来第9个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发布。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科学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形势下加快推进“三化同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部署,是对新时期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的又一次丰富、完善和发展,十分及时,顺应民意,催人奋进。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今年1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创新,以这种形式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改革发展,在我国农业发展历程中是首次,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1号文件针对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作出了一些具有重要理论创新的科学判定,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打基础管长远的政策措施,系统全面地规划了农业科技发展的战略布局,指明了未来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与目标,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前瞻性。既抓住了发展要害、回应了基层关切、兼顾了当前长远,又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基础上丰富发展了新时期党的政策体系;既抓住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肯定了农业科技重要性,又昭示全社会,确保粮食和农业稳定发展、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根本出路在科技,最大潜力在科技,强劲动力在科技。

回顾60多年来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之路,从建国初期的“八字宪法”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从“科教兴农”战略的提出,到“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方向指引,每一次关于农业科技重大理论的提出,都会带来农业科技一次大的飞跃,都会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强大推力。而今,随着1号文件的发布与实施,农业科技发展的原动力将更加强劲,农业科技发展的保障将更加有力,农业科技发展的空间将更加广阔,我们也必将迎来新形势下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科技成为推动农业发展决定性力量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稳定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农业科技发挥了强大的支撑作用、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回顾60多年来我国农业的发展道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发展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重要战略思想。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提出了不同的农业科技思想及方针政策,不仅推动我们对农业科技认识不断深化和提高,积累了农业科技发展的丰富经验,同时也进一步指导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实现中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历史性跨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建立初期,面对百废待兴的发展现实,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作出了“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论断,确立了依靠技术革命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路径。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并十分强调加快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土、肥、水、种、密、保、管、工”的农业“八字宪法”组织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提出了制度革命要与技术革命相结合、技术改革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农业科技发展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等重要的农业科技思想,并且制定了一系列农业科技发展规划。这些关于农业科技的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的确立及实施,保证了我国农业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解决了中国人的口粮供应问题,同时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召开,推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进入崭新的时代。面对十年浩劫之后经济社会发展凋敝的局面,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最终依靠科学技术解决温饱、实现小康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并进一步指出解决农业问题最终要靠科技。现代生物技术被置于农业现代化技术的主攻方向,大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不断提高农民文化水平等要求被进一步提出,农业科研和推广体系建设迅速恢复,一批农业科技计划项目付诸实施。在此期间,我国农业科技发展驶上快车道,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大幅度攀升,推动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业在国家中的地位也空前提高。

经过多年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制度在我国的逐步确立,我国农业的发展也由过去的资源约束变为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综合效率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日益突出。于此,以江泽民为总书记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依靠科技和教育振兴农业的发展思路,提出了“科教兴农”战略。并且特别突出要加强党对农业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继续实施了一批农业科技计划项目、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由于采取了正确的农业科技方针政策,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农业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民收入不断增加,我国“三农”事业发展掀开了崭新的篇章。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极不平衡的小康,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全球化竞争也使我国农业面临新的挑战。十六大之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用农业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科学发展道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2007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农业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随后,一系列旨在推动农业科技发展、强化农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陆续加速实施。在新时期农业科技发展思路的指导下,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丰硕,推动农业综合生产力稳步提高。2011年,单产增加对粮食总产提高的贡献率达到85.8%,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5%,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4.5%,农业科技成为推动粮食和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科技的力量更加深入人心,农业的发展前景更令人满怀憧憬。

高起点突破更需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三农”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黄金期,新世纪以来的8个中央1号文件及相关政策的出台,确立了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框架体系,促进了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万亿斤以上,农民收入连年提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国农业发展的基础仍不牢固,农民增收仍然缓慢,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仍然面临严峻挑战,不确定性仍在进一步增加。在高起点上,突破资源制约瓶颈、应对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等新挑战,继续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根本依靠是加快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水平,不断增强科技支撑引领能力。实现“十二五”及2020年农业发展目标,科技创新和进步是最重大、最关键、最根本的出路和措施。

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必须把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作为根本出路。解决好13亿人口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重要时期,随着人口总量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和工业用途拓展,农产品总量需求刚性增长、质量安全要求日益提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任务越来越重。迫切需要通过大幅度提升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加快农业动植物新品种、优质高效种养技术和成果的转化推广,不断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确保粮食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必须把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作为首要选择。人多地少、水资源贫乏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均耕地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耕地、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依靠大量消耗资源的传统生产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已难以为继;与此同时,随着农村劳动力不断转移,农业劳动力成本迅速上涨,依靠大量低成本劳动力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逐渐减小。为此,迫切需要大力发展节约、循环、生态型农业技术,同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必须把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作为关键支撑。新世纪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8年快速增长,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77元。但也要看到,农民增收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增收渠道还不多,农业经营收入受成本上升、效益下滑的影响,工资性收入受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制度不平等的制约,财产性收入还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完全建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遏制。未来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不仅要继续强化提价增收、补贴增收、务工增收,也要更多地通过农业科技进步,实现增产增收、提质增收、节本增收。

适应农业经营主体的新变化,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水平,必须把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作为有效保障。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的往往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他们对省时、省工的新技术推广应用要求非常迫切。与此同时,随着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新型种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逐步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新主体,对关键生产环节的技术服务产生巨大需求。为此,适应新形势、新需求,迫切需要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促进技术轻简化、集成化,创新农技推广模式,提高科学种养水平,增强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能力。

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必须把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作为核心依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国际农业竞争日益加剧,国内市场面临国外农产品进口竞争压力空前加大,我国园艺、养殖等优势农产品出口阻力日益加大。同时,世界范围也正在孕育一场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目前,发达国家正在对农业科技和农业产业发展进行新的统筹部署,开始了新一轮抢占农业科技和农业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面对国际新态势和新挑战,我国必须在战略性、前沿性的农业科技领域加强部署,尽快取得一批重大理论和知识创新成果,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高技术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才能抢占科技制高点,始终把握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同时,依靠科技进步有效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改善农产品品质和质量,提高国际竞争力。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迫在眉睫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科技的贡献有目共睹,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与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新要求相比,与国际农业科技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农业科技还存在发展不全面、不平衡、不配套、整体科技实力和支撑引领产业能力不强的突出问题。突出表现在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转化与推广服务水平不高,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农业科技体制机制不顺畅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科技进步步伐。

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自主创新是农业科技进步的战略基点,是农业农村持续稳定发展的不竭动力。但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成果明显不足,跟踪式、模仿式,甚至低水平重复式研究还较多。产前、产中、产后等技术集成配套不够。一些重点领域技术成果还比较缺乏,尤其是真正能运用到生产上的重大突破性成果还比较少,类似杂交水稻、黄淮海综合治理等对农业产业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的成果多年少有。畜禽、园艺、农机等领域关键技术成果缺乏,在生产中普遍应用的高端园艺品种、畜禽品种、大型农用机械、农产品加工成套设备等主要依赖进口。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总体落后于发达国家,还处于第二梯队。

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水平不高。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突出表现在科技与产业脱节、科技上中下游脱节。目前我国农业科技与产业仍存在“两张皮”现象,科技立项、成果奖励和评价导向没有突出产业需求,影响了农业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科研、教育、推广三个体系相对独立运行,缺乏有效分工和密切协作,制约了农业科技创新的能力与效率。同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人员素质不高、保障不足等问题,农民科技素质总体不高,对新技术的吸纳能力不强等现状也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普及。

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6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农业科技工作者淡泊名利、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为持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支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与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实际相比,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人才的占有率相比,我国农村每万人平均拥有科技人员数量极少,甚至落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总体上看,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作用发挥不充分等老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人才短板特别是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素质下降等新问题却愈加凸显。科研人才的不足,直接导致农业科技水平的落后;高精尖人才的不足,直接导致战略领域的技术研究开发鲜有突破;基层科技人员的不足,直接导致技术推广应用能力薄弱。与此同时,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持续大量转移,农村实用人才素质低、后备力量不足的问题暴露出来。部分地区农业从业人员平均接近或超过50岁,“谁来种地”已成为“绕不过”的重大问题。

农业科技体制机制不顺,资源配置效率不高。我国的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机构和队伍是全世界最大的,但运转高效的农业科技体系还未完全建立起来。农业科技管理分属不同层级、多个部门,缺乏有效的会商协调机制,缺乏高效的顶层设计。一方面是农业科技力量主要集中于产中领域,产前、产后科技力量匮乏,中试转化、产业化等环节相对薄弱;另一方面中央、省、地三级农业科研机构之间科研分工不明确,科技立项与评价机制不完善,农业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还没有根本消除。缺乏科技人员向农业科技主战场流动、向企业流动、向基层流动的激励机制和支持政策。

依托国情推动农业科技大发展

新时期推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三化同步”对农业科技的新要求,紧紧围绕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任务为目标,坚持立足国情实际和产业特点,遵循农业科技发展规律,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科技发展的道路,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推广应用水平,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坚持公益性定位。农业科技成果的用户主要是农民,农业科技成果的受益者主要是农产品消费者。多数农业技术属于公共产品,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因此应以政府投资和公共科技部门研发为主。坚持公益性定位就是要进一步强化农业科研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强化政府对农业科技投入的责任,加大对农业科技连续稳定支持力度,完善符合产业特点的农业科技评价体系,强化不同生态特点的区域农业科技创新和产前、产中、产后的联合协作,促进农业科技事业沿着正确轨道科学发展。

坚持产业需求导向。农业科技产业导向是农业科技的本质要求。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到向以现代科技为主要支撑的现代农业的整个历史演进过程,农业科技与农业产业一直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脱离农业科技的支撑,农业产业将会裹足不前;脱离农业产业的需求,农业科技将会失去进步的动力和方向。坚持产业导向就是要把服务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作为农业科技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是否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作为检验农业科技成效的标准,以产业目标为导向推进农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示范,强化农技推广和新型农民培训,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和水平。

坚持联合协作。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不仅取决于科研、推广、培训等各个创新主体的活力,更取决于宏观战略目标的协调一致性,必须统筹好科研、教育和推广三者关系,推进上中下游衔接,发挥农业科技整体效能。坚持联合协作就是要瞄准农业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需求,努力打破部门、地域、行业、单位、学科界限,推进农业科技人员形成联合团队,推进中央、地方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和企业等上下联动、左右互动,建立农科教紧密衔接、产学研密切协作的长效机制,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大联合大协作,促进农业科技大突破大发展。

坚持自主创新。只有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才能牢牢掌控产业主动权。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的事例告诉我们,关系产业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正是因为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坚持自主创新,拥有了转基因抗虫棉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成果,有效促进了一批农业高技术产业集群的迅速崛起。坚持自主创新就是要立足我国农业发展实际,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水平,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先进实用科技成果的供给能力,在农业科技前沿和高技术领域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应用价值的核心技术,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人才为本。农业科技人才是农业科技进步的推动者,是实施科技兴农和人才强农战略的有力支撑。坚持人才为本就是要坚持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强化人才主体作用,营造良好氛围,积极调动农业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和用好农业科技人才,大力加强科研、推广和农村实用人才三支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并使之协调发展,建设规模宏大、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为农业科技事业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科技发展道路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部分领域和学科已经居于世界前列,整体水平已经跃升到发展中国家前列,正在向世界前列迈进。《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要求,到2020年,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推动农业科技发展实现大的突破。要坚持把农业科技进步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大幅增加财政投入,全力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推广服务能力建设,以及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体制机制,让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能够安心工作、潜心研究、热心服务,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大幅增加公共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建立完善符合农业科技规律的支持策略。政府财政科技投入体现了一个国家对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视程度,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力保障。2009年,我国农业科研投入占农业gdp的比例仅为0.6%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2%以上的比例,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建议的发展中国家1%的水平也有较大差距。因此,要进一步明确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要建立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gdp、政府科技投入、政府财政收入挂钩联动的长效机制。考虑到我国农业的“重中之重”地位,必须要保证农业科技投入强度高于全社会科技投入强度,农业科技投入增长速度高于国家财政科技投入和国家财政收入增长速度。

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在重点领域的新突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首先要在重大关键技术研发上占领制高点、取得新突破。要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强化协作,尽快攻克一批限制农业稳定持续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要把握好农业科研创新的重点和方向,加大公益性农业行业科研专项实施力度,强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支撑,继续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要加强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和科技资源共建共享,创新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大协作机制,形成创新合力。

提高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水平,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农业科研成果只有落到田间地头,才能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当前,农技推广应用仍然是农业科技工作中最为薄弱、最需加强的关键环节。要进一步完善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管理体制,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针对科技上下游结合不紧密的问题,全面推进推广体系与科研体系对接,通过科技入户、科技特派员、专家大院、院(校)县共建等形式,构建“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明确科研教学单位和科研人员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帮助建设试验示范基地、解决基层农技人员技术难题的责任。同时,引导鼓励合作社和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社会力量开展农技推广,加快构建以公益性推广机构为主导、其他服务组织广泛参与的“一主多元”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增强科教兴农的后劲。人才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决定性因素,是关系农业长远发展的百年大计。要把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以培养急需紧缺人才为重点,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创新体制机制和完善体系为保障,紧紧抓住培养和使用两个关键环节,以培养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重点,积极推进部部合作、部省共建,创新农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农业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基层农技人员定向培养计划和特岗计划等,加强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生产型、经营型人才、技能服务型人才为重点,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推进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农业科技整体效率。体制机制是保障农业科技事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针对农业科技领域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要下决心对农业科技体制进行改革,加快建设和完善“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支撑有力”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立项机制,坚持“课题来源于生产、成果应用于实践”的科研理念,建立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为主的评价考核机制,淡化奖励、论文等指标,突出对生产的实际贡献。强化联合协作机制,围绕产业发展重大问题,实行跨部门、跨学科、跨区域的联合协作,形成支撑农业产业发展的强大科技合力。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处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时刻,处在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时期,农业农村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迫切性更为凸显。这既是农业科技飞速发展的重大机遇期,也是实现农业科技创新突破的战略抉择期,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作为加强“三农”的重要举措,切实把农业科技摆上更突出的位置,抓住机遇,加大投入,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发展道路。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另外,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农资电子画册网无关。

想要了解更多最新农资企业新闻敬请锁定农资电子画册网农资资讯栏目!【www.2888.tv/】


http://www.2888.tv/news/8347.htm
欢迎转载,转载请保留以上网址
北京正开天力肥业有限公司
相关信息
河南立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供求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