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磷矿石3011全年动态
国内磷矿石市场经历了两次上涨、三轮平静期,10月份创出年度高位,均价529元/吨,1月份为年度低位,均价402元/吨。整体走势有平有涨,全年稳步走高。
第一轮平静期:1月份,资源税上调,磷矿石开采成本增加,虽然没有立刻在价格中有所体现,然而已经为后市价格走高埋下种子;临近年关,国内各地矿企基本完成2010年开采任务,进入限采或停采状态,国内磷矿石产量下降;同时磷化工下游企业基本完成冬季备矿采购,磷矿石需求放缓,整个磷矿石市场交投热情转冷,行情随之转为平淡,持续高热的磷矿石行情于1月份度过第一个平静时期,国内均价402元/吨。
第一轮上涨:2月初,春节过后农业需求放量,春耕用肥量增加,磷矿石下游黄磷、磷酸、磷铵及磷复肥企业全面提高开工率,磷矿石需求短时间内激增;而此时国内矿企大多仍未恢复开采,库存矿石无法满足下游缺口,磷矿石供需矛盾急剧锐化,短短一个月内,迅速拉涨磷矿石价格,到3月份上旬,国内均价已飙升至435元/吨的新高,涨幅高达8.28%。
第二轮平静期:3月初-5月下旬,随着国内矿企陆续恢复开采,磷矿石供应紧张的局面有所缓解;农业方面春耕用肥行情有所回落,复合肥及磷矿石一系列下游产品,需求和价格均有不同程度回落。
然而2011年3月25日,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发布了《磷铵生产准入条件(征求意见稿)》,标志着国家开始收紧磷化工行业政策,配合2011年第一批磷矿石出口配额的减少,为国内磷化工企业指明了政策风向。因此,在需求回落的两个月中,磷矿石价格并没有走软,相反正在为后市进一步走高积蓄着力量。
第二轮上涨:5月底-10月初,随着近年来我国磷矿石品质和储量的下降,其稀有属性愈发明显;在供需及政策三方利多作用下,磷矿石持续看涨的市场预期,引得国内众多磷化工企业竞相出手,欲于货源供应方面占得一席之地,采购屯矿甚至收购矿山,不亦乐乎。
5月31日,发改委宣布上调上网电价,每度平均上调1.67分,导致磷矿石开采支出每吨上涨0.94元;加上各种税费增加、炸药涨价、整修安全巷道、4月份国内柴油均价上涨至8500元/吨左右高位,磷矿石开采成本全面增加,由此打破了前期价格的平衡,酝酿已久的涨价风暴正式拉开大幕。
而真正支撑矿石价格持续走高的主要原因,是磷化工产业链下游巨大的需求:7、8、9三个月是磷肥出口的窗口期,一铵、二铵、复合肥通过出口释放产能,需要大量矿石维持装置高负荷运转;与此同时,黄磷、磷酸厂家执行丰水期电价,基本没有限电,装置开工率全部提升至最高,消耗磷矿石数量大增。
该轮涨势由5月底持续至10月初,由均价435元/吨,一路涨至528元/吨,中间几无下行和震荡,一路走稳冲高,气势惊人。
第三轮平静期:10月初,在经历了一轮狂飙之后,考虑到产业链下游产品的承受能力,磷矿石涨价势头开始趋缓,价格逐渐步入一个理性盘整的阶段。10月初至11月初,磷矿石下游需求保持平稳,供需基本达到平衡,各矿企价格稳定;11月初,下游企业年末矿石采购基本完成,黄磷、磷酸企业受限限电政策,开工下滑,需求减弱;磷铵、复合肥企业出口窗口关闭,冬储行情清淡,产能无法释放,大多停产检修,导致价格小幅下调。
然而随着12月份国内矿企完成全年开采任务,逐渐限采停采;磷铵企业逐步接到复合肥新单,对矿石需求有所回升,再次为矿石价格攀升提供支撑。近期国内多家磷矿企业均已签订2012年新单,价格涨幅在40-60元/吨之间,可以预期,明年磷矿石价格仍将稳定上行,年内矿石均价在520元/吨左右盘整走稳。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农资电子画册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http://www.2888.tv/news/7133.htm
欢迎转载,转载请保留以上网址
- 五征集团三大产业继续领跑农机行业
- 尿素高位调整 业内心态经受考验
- 打“绿色”牌“遮放贡米”分外香
- 湖北巴东县查处3起种子案 没收假劣种子50余公斤
- 企业与学校“联姻”组建的实验基地在湘挂牌
- 外媒:国际大型农机制造商看好中国市场
- 复合肥冬储胶着 厂家努力激活市场
- 广西聘请院士专家服务“三农”科学发展综述
- 辽宁:鞍山地产河蟹销路火
- 大连市民明年有望品尝航天大米
- 山东莱州秋季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取得新成效
- 经销商生存调查:利润降低 淡储必要 出口要管
- 济南小麦今年多收9万吨
- 经贸司赴淡储企业检查化肥淡储任务落实情况
- 安徽省粮丰工程专家组考察控失肥示范区
- 山西省全省“三秋”农机化生产基本结束
- 植物生长受啥影响
- 湖南新化农机局:服务农民保春耕
- 安徽天长市农机补贴拉动消费六千余万元
- 玉米即将收获 农机制造商迎“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