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矮花叶病毒病防治
症状我国1966年在河南辉县首次发现,接着陕西、甘肃、河北、山东、山西、辽宁、北京、内蒙古也有发生。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幼苗染病心叶基部细胞间出现椭圆形褪绿小点,断续排列成条点花叶状,并发展成黄绿相间的条纹症状,后期病叶叶尖的叶缘变红紫而干枯。发病重的叶片发黄,变脆,易折。病叶鞘、病果穗的苞叶也能现花叶状。发病早的,病株矮化明显。该病发生面积广,为害重。病原maizedwarfmosaicvirus简称mdmv,称玉米矮花叶病毒,属马铃薯y病毒组。病毒粒体线状,大小750×12—15(nm),在电镜下观察病组织切片有风轮状内含体。体外保毒期为24小时,致死温度55—60℃,稀释限点1000—2000倍。病株组织里的病毒在超低温冰箱保存5年后仍具侵染能力。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该病毒主要在雀麦、牛鞭草等寄主上越冬,是该病重要初侵染源,带毒种子发芽出苗后也可成为发病中心。传毒主要靠蚜虫的扩散而传播。传毒蚜虫有玉米蚜、桃蚜、棉蚜、禾谷缆管蚜、麦二叉蚜、麦长管蚜等23种蚜虫,均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毒,其中玉米蚜是主要传毒蚜虫,吸毒后即传毒,但丧失活力也较快;病汁液摩擦也可传毒;染病的玉米种子也有一定传毒率,一般在0.05%上下。除侵染玉米外,还可侵染马唐、虎尾草、白茅、画眉草、狗尾草、稗、雀麦、牛鞭草、苏丹草等。玉米矮花叶病毒有a、b、c、d及o株系,其中a、b两个株系最重要。a株系主要侵染玉米和约翰逊草,b株系只侵染玉米。我国已鉴定出b株系、o株系。病毒通过蚜虫侵入玉米植株后,潜育期随气温升高而缩短。该病发生程度与蚜量关系密切。生产上有大面积种植的感病玉米品种和对蚜虫活动有利的气候条件,即5—7月凉爽、降雨不多,蚜虫迁飞到玉米田吸食传毒,大量繁殖后辗转为害,易造成该病流行。近年我国玉米矮花叶病北移大面积发生。一是主推玉米品种和骨干自交系不抗病,自然界毒源量大,气候适于介体繁殖、迁飞等。二是种子带毒率高,初侵染源基数大。经检测81515、m017、掖107种子带毒率分别为0.1%、0.13%、0.16%,8112为l.04%,7942的种子带毒率高达12.6%,黄早4、478未检测到种子带毒。种子带毒率增高,致田间初侵染源基数增大,在抗病品种尚缺乏情况下,遇玉米苗期气候适宜,介体蚜虫大量繁殖,病毒病即迅速传播。防治方法(1)因地制宜,合理选用抗病杂交种或品种如丰单l号,中单2号,农大3138,农单5号,新单7号,郑单l号、2号,黄早4号,武早4号;鲁单31号,丹玉6号,陕单9号,丰三1号,陇单1号,天单1号,武105,东泉11、12、13号,张单25l,中玉5号,冀单29号等。(2)在田间尽早识别并拔除病株这是防治该病关键措施之一。(3)适期播种和及时中耕锄草,可减少传毒寄主,减轻发病。(4)在传毒蚜虫迁入玉米田的始期和盛期,及时喷洒50%氧化乐果乳油8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文章来源与农资电子画册网农资网:www.2888.tv
http://www.2888.tv/news/6490.htm
欢迎转载,转载请保留以上网址
- 2014第十三届长春农博会4号展厅展位图
- 怎样实现棉花采收全程机械化?
- 怎么判断农药毒力大小?
- 专家建议硫列入复肥养分
- 推广硝基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 化肥“零增长” 企业转战耕地保护
- 山东烟台莱州:金黄遍地
- 一铵成交低迷 后市不容乐观
- 瑞德隆集团杀菌剂之2%春雷霉素
- 出口农药的品种
- 油膏替代阿维菌素原药遭调查
- 今年化肥出口将好于预期
- 甘肃蔬菜批发均价继续下降 呈现“二升十六降”态势
- 黑龙江浩化尿素最新价格动态2012年1月30日
- 中国一拖以全套解决方案打造农机示范园
- 2015年“农民心目中的好产品”揭晓(30家企业获殊荣)
- 农机行业“一枝独秀”引中外巨鳄竞相进入
- 甘肃省农发行及早做好夏粮收购资金供应工作
- 2012年农药行业经济运行分析
- 内蒙古二代粘虫发生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