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路上“红花”开
十年前,村里人穷得卖血,亲戚见了绕着走,大女儿托了几次媒,就是嫁不出去;现如今,家家住上小洋楼,二女儿却不愿外嫁了,因为“哪也没有俺村好”。
这是老汉宋宝营的烦心事,也是西华县红花集镇龙池头村的沧海桑田。
一个曾在全省“挂名”的“艾滋病村”、贫困村,变成了名闻遐迩的“幸福村”、示范村;80%的村民搬进了新社区,用上了自来水、天然气。在省纪委扶贫工作队12年不间断的帮扶下,龙池头村干部群众创造了一个奇迹。
这个奇迹,也给了正处在脱贫攻坚关键期的红花集镇巨大的信心。9月11日,镇党委书记张国玉告诉记者,该镇需在2018年前脱贫的群众,尚有1409户,4541人。“龙池头脱贫给我们的启示,一是精准,二是同心。”
精准是一以贯之的“方法论”。
识别精准。真扶贫,扶真贫。为确保识别工作“一户不漏、一人不拉”,“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的工作流程,几乎每个红花集镇干部都倒背如流,每一个环节也都近于严苛。等到最终的贫困户确认出来,再建完贫困户信息台账,镇长王维思坦言,感觉像又参加了一次高考。
帮扶精准。变“撒胡椒面”包村为点到点帮扶。该镇杜岗村“第一书记”王献华的手机里,有不少他和结对贫困户的合影——这也是镇里的“小发明”,一来防止干部走过场,二来方便与群众及时联系。
产业精准。工农并进,因地制宜。杜岗的河滩地“种树不长苗,种粮打半瓢”,就请来北京新发地公司种莲藕,今年就能见效益;南凌、刘奎庄剩余劳动力多,就引来龙大牧原,能安排160人干活;龙池头村在外打工人员多,就流转土地4000亩,种绿化树、建养殖场。
同心是群众路线的“大财富”。
在龙池头村,省纪委第八期驻村工作队队长梁嘉涛常被暖心的事儿感动:住所门前路不行,群众就自带铁锹水泥给他修;一人做饭不方便,村民就把自家种的菜摘好,悄悄挂在他窗前……这样的待遇,有几位“前任”的功劳,也饱含着他自己的辛劳:上午去村民宋大毛的大棚里帮忙,下午去村头“龙湖”工地看进展……从早到晚,一忙就近三年,梁嘉涛在龙池头村的“服役”不知不觉超期了。
在驻村干部的带动下,不少致富能手也加入了扶贫队伍。杜岗村有位“成功人士”吕春山,在外打拼挣下不菲家业,有次回村,被驻村干部的无私奉献打动,于是返乡当了“吃苦受累不拿钱”的村干部,帮扶困难群众。
精准制导,帮扶有效;干群同心,其利断金。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红花集镇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在特色农业上,引导群众种植小辣椒、高端绿化苗木3万余亩;在招商引资上,引进龙大牧原、北京新发地、郑州森爵电动车,就近解决就业近千人;在基础建设上,新建4万亩高标准农田水利示范方,新打机井1560眼,解决1.1万人安全饮水问题……
下一步怎么干?“咱杜岗的农游一体化有点眉目了,得把名气打出去。”“需要政府兜底的贫困户,得想法增加收入。”……在抗战史上著名的“杜岗会师”纪念地、如今修缮一新的会师纪念馆前,张国玉等人打开了话匣子。
梁嘉涛正要说话,手机响了,于是起身告辞:村里为72户最困难家庭免费建了集体公寓,这几天就要搬进去,他得过去盯着——眼看月近中秋,他家又难团圆。
告别红花集镇,已是黄昏。关口村大片成熟的小辣椒像团火烧云,染红了半边天。这是金秋时节收获的颜色,也是扶贫路上最美的红花。
http://www.2888.tv/news/55012.htm
欢迎转载,转载请保留以上网址
- 河南备好420亿斤仓容迎夏粮收购
- 农业科技创新暨有机硅水溶缓释肥座谈会召开
- 国内硫酸铵市场弱势维稳
- 今年河南省将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大力推广果园高效施药器械 促进陕西果业再上新台阶
- 甘肃动物疫病防控实行全程责任追究
- 李寿生:培育氮肥、甲醇竞争新优势刻不容缓
- 春玉米栽培术
- 美国大豆和玉米作物产区迎来降水
- 城镇化 让百姓生活更美好
- 长江中下游油菜增产攻关项目在荆启动
- 甘肃高台县保持农机安全生产“零”事故
- 反思尿素市场以及尿素市场后市预测
- 有机肥 喜星生物有机肥
- 难溶“钾”开始“溶化” 破解缺钾难题
- 农药行业转型主抓五项工作
- 重庆开县关面乡大力发展药材产业 深山药农致富路越走越宽
- 打好最后一仗,力争提高粒重
- 菜田土壤改良松土方案——松壤
- 广西农业厅创新支农投资方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