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肥一体化:节水高产战略选择
麦收时节,北京市顺义区赵全营镇去碑营村3000亩粮食作物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的冬小麦进行了实打实收。结果显示,采用喷灌机和微喷带喷灌水肥一体化的地块实收产量分别为553公斤/亩和535公斤/亩,与常规对照相比增产38.9%和 34.4%,水分生产力分别达到2.58公斤/方和2.50公斤/方。示范区实现了自动化灌溉和施肥,灌水细密,施肥均匀,平均亩灌水130方,较常规对照亩节水50方,节约化肥5公斤(纯养分),节电25度,省工0.7个。
2010年以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下称全国农技中心)组织实施华北地区粮食作物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集成项目,在北京、河北、河南3省市10县开展5个方面20多项次田间试验,示范面积6500多亩,集成、示范小麦—玉米一年两季生产体系的水肥一体化模式,通过“三优”(优选设备选型、优化田间布设、优化水肥运筹)、“三改”(改水肥分开为水肥同步、改1次追肥为4~5次随水追肥、改常规复混肥为高效水溶肥),促进“三增”、“三节”和“三省”,取得了显着成效。
发展现状:规模扩大产品优化成本降低
我国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后有了长足进步,近十年来迅猛发展,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取得了很好的进展。
应用规模不断扩大。2002年以来,农业部组织实施国家旱作节水农业项目,中央财政累计投资超过1亿元,在全国10多个省(区、市)建立水肥一体化技术核心示范区50多万亩,集中开展试验示范和技术集成,覆盖20多种作物,有效带动了各地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应用。目前,该项技术已在近30个省(区、市)推广应用,由棉花、果树、蔬菜等经济作物扩展到小麦、玉米、马铃薯、大豆等粮食作物,每年推广应用面积7000多万亩。
技术模式不断创新。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针对作物需水规律、水资源条件和设备特点,全国农技中心组织开展技术集成,形成了系列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按区域划分,有干旱半干旱区膜下滴灌、丘陵山区重力滴灌水肥一体化、平原微喷水肥一体化等模式。按设备划分,有移动式微灌水肥一体化模式、全自动智能水肥一体化模式、小型简易自助式水肥一体化模式等。按设施条件分,有普通大田水肥一体化模式、温室膜面集雨水肥一体化模式等。
技术产品不断完善。随着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基础工作不断夯实,相关技术产品不断完善。一是研发了土壤墒情快速监测方法和仪器设备,能够迅速、快捷地掌握土壤水分状况,为农田水分精确化管理奠定了基础。二是通过在不同区域、不同作物开展系列试验研究,取得大量微灌条件下灌溉和施肥技术参数,优化相关技术模式,编制《微灌施肥农户操作手册》、《微灌施肥实用技术》等技术资料,为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三是各种喷滴灌管(带)、过滤、施肥等设备产品日趋成熟,适用范围不断扩大,耐用性不断提高,有力地支撑了水肥一体化发展。四是在水溶肥料研发方面取得突破,面向微灌的水溶肥料品种不断涌现,为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应用提供了配套农资。
推广机制不断优化。在多年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中,探索了水肥一体化技术系列推广机制。一是政府推动模式,通过政府立项投入和技术补贴推动推广应用。二是技术驱动模式,通过技术推广部门开展技术展示示范与培训交流驱动推广应用。三是企业拉动模式,通过相关企业开展设备产品经销活动,为农民提供产品服务,技物结合拉动推广应用。四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模式,以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推行组织化和规范化生产,带动技术推广应用。
投入成本大幅降低。通过集中攻关相关设备,优化水肥一体化系统设计,开发微灌用水溶肥料,基本实现水肥一体化相关设施、设备和产品的国产化,大幅降低了投入成本。设施设备投入已从每亩2000~3000元大幅降低到每亩800~1000元,高效水溶肥料从每吨2万多元降低到1万元左右,水肥一体化开始由高端贵族技术向平民应用发展,从设施农业走向大田应用,从蔬菜、果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发展到小麦、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
增效机理:少量多次直供根区水肥耦合
与传统模式相比,水肥一体化实现了水肥管理的革命性转变,即渠道输水向管道输水转变、浇地向浇庄稼转变、土壤施肥向作物施肥转变、水肥分开向水肥一体转变,增产增效优势集中体现。
少量多次浇水施肥,实现均匀持续供应。传统的浇水和施肥方式,作物往往在“饥饿”和“过饱”两个极端之间反复,不能均匀地“吃喝”。而采用微灌水肥一体化,灌水和施肥次数增加,每次的灌溉和施肥量减少,可以根据作物需水需肥规律随时供给,保证作物“饿了就吃,渴了就喝”、“吃饱不浪费”,水分养分均匀持续供应。
集中供应作物根区,水肥吸收直接快速。传统土壤施肥,氮肥常因淋溶、反硝化等而损失,磷肥和中微量元素容易被土壤固定,浪费严重的同时,作物养分供应不足。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可将湿润深度控制在40厘米,将水分和养分直接供应到作物根系集中分布的区域,根系直接对水分和养分进行吸收,利用率高。
保证中后期水肥供应,利于产量形成。传统模式注重前期忽视中后期,注重底墒水和基肥,作物中后期的灌溉和施肥由于劳动力成本增加或操作不便等原因难以落实。如小麦适时浇好灌浆水能保根、护叶、延长叶片功能、防止早衰、提高粒重,但传统灌溉方式往往难以满足。夏玉米大喇叭口期后,田间封行封垄,常规条件下难以进行施肥、灌水。采用水肥一体化,人员无需进入田间,通过管道就可以方便地进行灌水施肥,能够保证中后期水分养分供应充足,利于产量形成。
实现水肥耦合,养分吸收全面高效。在水肥一体化模式下,肥料溶解在水中通过管道以微灌的形式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养分直接以水溶态供应给作物,不仅吸收速度快,而且易于根据作物生长状况调节施肥比例,补充中微量元素,作物养分供应更加全面高效。
全国农技中心在北京市和河北省组织实施的试验示范结果表明,与常规相比,冬小麦应用水肥一体化,成穗率提高,每亩有效穗数由40万增加到50多万,且穗大穗匀,单穗粒数增加4~5粒,粒重增加3~5克。玉米密度由每亩4000株增加到5000株,棒子大、长且均匀,同时很少出现空秆、凸尖等现象。
http://www.2888.tv/news/44970.htm
欢迎转载,转载请保留以上网址
- 陈锡文解析粮安责任制:承担主体责任 保障粮食安全
- 山东潍坊测土配方施肥累计推广3500万亩
- 夏季农需支撑 局部尿素仍有小涨
- 玉门市实现移民乡贫困家庭劳动力技能培训全覆盖
- 湖北7家农机合作社成“国家示范社”
- 一铵市场整体持稳 新单成交略有好转
- 发改委:取消补贴后将继续重点鼓励风电
- 开发大客户,扩大高端肥料市场
- 西郊国际一届七次职代会暨2015年经济工作会议
- 河南省社旗县:“绿色信贷”助农增收
- 什么农药对大蒜根茎害虫有特效?
- 关注三农·走进河南
- 太仆寺旗推广绿色植保防控技术让大棚蔬菜少“吃药”
- 河南:气温回升早 市场暖洋洋
- 流通十大减负措施出炉 农产品最受益
- 隆昌水稻高产攻关亩产突破830公斤
- 春耕用肥旺季来临,经销商为什么还不敢拿货?
- 稳定性肥料产业助力化肥升级换代
- 河南大部秋粮进入成熟收获期 全年粮食产量有望增而不减
- 国际尿素需求寡淡 中国市场承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