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农业 热中也需冷思考
这段时间到市县调研农业发展,所到之处,县乡领导甚至一些农业经营主体几乎都谈到“互联网+农业”的设想。特别是在基层领导中间,仿佛不谈互联网,就是“不通电”或不入流似的。“互联网+农业”的风靡,让人感慨其热度之余,也让笔者生发出一些冷思考。
众所周知,农业是高风险弱质产业,自然因素影响着整个生产过程。“互联网+农业”虽然能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加速流通提供有力支撑,市场经济的内在契约性约束也越来越被农民了解,但面对自然风险的不可控性,农民仍可能被迫违约。当违约责任被农民归咎于互联网的负面性因素时,就难免会滋生抵触互联网的心态,其结果不排除“农业—互联网”的出现。
至少在目前,农民仍然是互联网领域的弱势群体。面对复杂多变的互联网环境,农民仅仅是被动应对者,各种网络安全问题还可能会给农民带来诸多困扰,上网过程中的一个小疏忽就可能给农民带来不小的麻烦。据2014年有关调查统计,中国网民中有46.3%的人遭遇过网络安全问题,且只有不到一半的网民意识到网络安全问题与自己密切相关。在互联网知识普及不够深入广泛的今天,如果农民因为不熟悉互联网业务而蒙受损失,我们的初衷就会大打折扣。互联网作为信息沟通的平台,其功效更多地体现在掌握“+”什么、怎么“+”方面。农民只有看懂市场走向,才会做出市场预测,也只有具备市场预测能力,才能进行正确的市场决策。鉴于此,必须先把农民的市场经济基础知识补上来,才谈得上让农民去做“互联网+”,也才有可能让农民真正“+”进去。所以,当农民还缺乏行船的桨板时,就让他们下水布网,就有可能失重呛水。让农民在“互联网+”方面有所斩获,必须先培训农民学会弄潮搏浪,然后再引导他们“张网捕鱼”。
许多农产品尤其是特产鲜货不少集中在僻远山野,外运困难,这导致即使借助“互联网+”,有人想买却运不出,等于有网无路。外地对原产地农产品因为信息不畅,缺乏了解,近乎求购无门。所以,“互联网+”可以把农业生产与要素供给、市场需求连接起来,但在一定时期内仍然受制于农产品生产的地域依赖和市场化遭遇的物流滞后问题。市场经济是看不见的手支配的经济,现代社会是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风险社会。某种事物受到热捧并不等于已经成熟,“互联网+农业”前景灿烂,必然带来农民思想观念和农业发展方式的巨大变革,但我们也要科学把握,打好基础,理性推进。
http://www.2888.tv/news/43738.htm
欢迎转载,转载请保留以上网址
- 煤企丢弃烫山芋 煤化工或能自救
- 四种模式农药经销商将被市场淘汰
- 甘肃民勤举办新修订《种子法》学习培训班
- 合肥首批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已下拨
- 2012年2月2日河南玉米价格行情
- 待肥市“长发”及腰
- 金秀县人社局筹资买10吨化肥送果农
- 农民喷洒农药用上植保“新助手”
- 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给品种一个“身份证”
- 探索我国储粮安全:拿什么来保鲜储存粮食
- 2013年草甘膦市场剖析 泡沫已明显存在
- 2013第四届中国国际新型肥料展览会展期相关活动
- 我国每年粮食产后损失超过1000亿斤
- 四川广元市积极做好秋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 江西省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
- 全国建成高标准农田2亿多亩 新增耕地4200多万亩
- 山东各地周密部署三夏生产确保丰产丰收
- 王新明:建议出台政策支持农机购置补贴
- 辽宁乡村旅游在葫芦岛连山区生根开花
- 四川汶川县多管齐下打好农机春耕安全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