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三农”这盘棋
建设小康社会,基础在农业,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走好“三农”这盘棋。
对于“三农”大省河南而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在于,农业现代化一直滞后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具体而言,就是农业大而不强、农民多而不富、农村散而不美。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同时还是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农民、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群体和区域。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必须让农业更强起来、农民更富起来、农村更美起来。
为此,我们邀请了三位我省农业研究方面的专家,问计强农之策——
探寻农业转型新路径,做强农业
主持人:刘玉梅贺新
嘉宾:张冬平河南农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
田建民河南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副所长
胡若哲河南省农业厅总经济师
●农业产业化集群是以农业优势资源为基础,以若干个涉农经营组织为主体,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支撑,以相关服务机构为辅助,以加工集聚地为核心,围绕农业相关联产业发展种养、加工和物流产业,形成上下游协作紧密、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规模较大的生产经营群体。
主持人:我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发展的真实现状如何?农业发展的短板又有哪些?
胡若哲:河南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在于大而不强。
所谓“大”,就是指农产品产出量大。例如,河南的粮食总产量占到全国的近十分之一,小麦的总产量更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多;河南的肉牛、生猪、家禽、肉羊饲养量分别居全国第一、二、二、四位,蛋、肉、奶产量分别居全国第一、第二位、第四位,河南的肉产量和蛋产量已超过新疆、内蒙古、青海、西藏、宁夏和甘肃六大牧区之和;河南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占到全国近十分之一,居全国第二位,是全省工业发展的第一支柱。
河南农业的“不强”,主要表现在:产出的原始产品多,经济效益不高。比如,全省农民辛辛苦苦种植一年的粮食全部换成钱也抵不上一个企业的资金规模效益。
在农业的发展方式上,依然靠自然资源和简单劳动力的大量投入,依然难以摆脱“大农、大水、大肥”的特征,拼资源、拼消耗追求产量增长,而且资源要素利用率不高,资源短缺状况下的高强度开发利用,对农业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影响,粗放的发展方式实现的农业增长不可持续,农业资源偏紧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制约日益突出。
在农业生产方式上,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产条件改善不足,致使农业“靠天收”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一旦在生产关键期发生大范围严重的自然灾害,就有可能出现减产歉收的后果。同时,传统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局面没有改变,小规模经营仍占大多数,限制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的挑战日益突出,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受到抑制,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农业的规模效益、集约效益得不到体现。
在农业经营方式上,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经营体系尚未建立,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块头小、精深加工产品少,农业产业链条不完整、衔接不紧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低,农业的产业功能和效益发挥不够,农业区域比较优势还未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结构失衡的问题日益突出。
在农业市场竞争力方面,由于农业投入产出环境发生了转折性变化,农业生产进入高成本时代,各类农产品生产投入的增长普遍高于产出的增长,农业的收益率出现了趋势性下降,农业比较效益低与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的矛盾日益突出,既导致农业生产要素的外流,造成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也引发了农民“厌农”、“弃农”倾向。
主持人:那么,结合河南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河南农业转型的路径方向应该在哪里?应该有哪些政策方面的支持和保障?
田建民:首先是要确保河南粮食的持续稳定增长。河南是全国的粮仓,肩负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而粮食又是效益较低的产业。粮食如何保,是做强河南农业的最大难点。粮食核心区建设,是河南承担的国家三大战略之一,我省主要实施了“百千万”工程,通过建设永久性高标准粮田,以牢牢夯实粮食生产的基础。河南粮食的“十一连增”,“百千万工程”起到了重要支撑和保障作用。但这远远不够,下一步还需要在粮食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上下大功夫,譬如如何保障粮食增产的持续性问题,如何通过产业化发展提升粮食的效益问题,如何完善粮食生产补贴政策,提高种粮者的收入水平,如何确立财政转移支付标准,确保粮食主产区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水平,提高粮食生产积极性,真正做到“不让种粮者吃亏”等。在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增长长效机制探索上,我省也涌现出了一些非常有效的典型和模式。如鹤壁浚县的中鹤集团,以建立并不断延伸粮食产业链为带动,把产业发展与农村城镇化发展有机融合,实现粮食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
其次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升级。我省实施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工程”,都是农业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农业产业化集群是以农业优势资源为基础,以若干个涉农经营组织为主体,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支撑,以相关服务机构为辅助,以加工集聚地为核心,围绕农业相关联产业发展种养、加工和物流产业,形成上下游协作紧密、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规模较大的生产经营群体。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是农业产业化的更高级形式,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的培育,不仅可以壮大增强农业产业的经济实力,而且可以与农村新型城镇化发展、农区工业化发展实现有机融合与衔接,对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以及促进地区“三化”协调、“四化”同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省的农业产业化集群由于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思想认识、思路理念、发展规划、扶持政策等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下一步要确保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高效、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进一步拓宽视野、理清思路、正确引导、科学规划、加强扶持,把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成为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张冬平:在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上,我省也有一些好的典型和模式,如新野肉牛产业化集群、惠济花卉产业化集群,无论在规划上、理念上、思路上、视野上,都有值得总结和借鉴的。都市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和方向,除了保障都市农副产品供应外,在功能拓展上,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上,都有着重要的示范和引领意义。今后都市生态农业发展,需要在土地政策、技术支撑、盈利模式、投资融资等方面,加强引导,探索解决途径和办法。
胡若哲:农业作为一种特殊产业,其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规律不可改变。当前农业发展的各种资源要素已绷得很紧,面对资源、气候、生态、市场等各方面的挑战,各种风险和结构性矛盾的积累聚集,河南建设现代农业大省,在“保供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改革创新增活力,法治惠农增和谐”方面下足功夫。
所谓“保供增收调结构”,就是要促进农业“丰肌腴体”,实现农产品的市场供需平衡,为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夯实基础,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这是农业发展的根本目标。为此,要围绕建成全国重要的高产稳产粮食生产和加工基地、全国重要的优质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全国重要的油料和果蔬花卉生产基地的目标,大力推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着力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使城乡居民的“米袋子”更厚实、“菜篮子”更丰实、“油瓶子”更扎实、“果盘子”更殷实、“餐桌子”更安全和农民的“钱袋子”更鼓胀、“家园子”更美丽。
所谓“提质增效转方式”,就是要促进农业“强筋壮骨”,实现农业发展方式可持续、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农业经营方式产业化。为此,要围绕建成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打造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的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不断提高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
所谓“改革创新增活力”,就是要促进农业“通经活络”,实现农业发展的组织化、社会化、科技化、信息化。为此,要围绕建成全国农业现代化先行区的目标,通过深化改革,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广,加快农业服务专业化,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提升,增强农业发展内在活力和外在动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现代化、市场化、组织化、社会化、信息化水平。
所谓“法治惠农增和谐”,就是要为“三农”“输血打气”,让农业真正强起来、农民真正富起来、农村真正美起来。为此,河南要围绕建设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先导区、示范区的目标,切实加强依法治农、政策惠农,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拓展农民增收新渠道,富裕农民
●影响我省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的主要因素是农业比较效益低。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影响,城镇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就业技能低等因素,目前我省农民外出务工收入的增幅也不断下降。
主持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作为农业大省,我省农民收入的实际情况如何?怎样补足短板?
张冬平:近些年,通过持续推进强农、惠农、富农、利农政策,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农村居民,河南农民收入增长实现“十一连快”。2014,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416.10元,增长11.1%,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实际增长9.4%。但是,河南农民收入水平一直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在全国排位居中下游。影响我省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的主要因素在于农业比较效益低。2014年,河南农民种植每亩小麦的收益是431.1元,户均种植一季小麦的生产收益不足2000元,还不如一个农民工打工一个月的收入。另外,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影响,随着城镇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加之农民就业技能等自身素质的不足,目前我省农民外出务工收入的增幅也在不断下降。
主持人:增加农民收入是个刚性目标,就我省而言,具体应从哪些渠道入手?
胡若哲: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要坚持做好“加减乘除”四法。
做好“加法”,就是要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做好“减法”,就是要减少农民,积极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让留在农村的人种相对更多的地,依靠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产出效益,提高农业人口的农业收入水平,补齐农业收入的“短板”。我省已在去年出台了促进农民“进城”的八项举措,加上产业集聚区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本地化主要载体,相信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步伐会更快起来。这里,要注意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保证农业的稳定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转移就业素质和能力,保证有足够的转移就业收入。
做好“乘法”,就是通过深化农村改革,唤醒、盘活农村“沉睡的资本”,让农民的资金、资源、资产活起来、动起来、涨起来。重点是继续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农村房屋产权确权颁证“三项主体改革”和农村产权交易、融资服务体系建设“两项配套改革”,通过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逐步实现农村资产资源权属明晰化、配置机制市场化、产权要素资本化、管理监督规范化,让它的真正主人——农民从中受益。同时,还要注意建立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利益分配格局,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以济源市为例,从2005年被列为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到2013年被确定为河南省唯一在全域范围内规划建设的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再到去年被确定为全省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市,济源市坚持把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综合性战略举措,始终突出城乡一体化发展特色,在全面开展农村“六权”:“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含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土地上房屋所有权、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所有权”确权颁证的基础上,推行“两股”(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制和农村土地股份化经营)“两改”(改革村级治理体制,逐步建立统一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两建”(建立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的做法可以总结推广。
做好“除法”,就是既要注重农业发展体量的加减法,又要注重农业质量效益的乘除法,突出推广农业节本增效技术,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提高农业的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
建设美丽宜居新农村,繁荣农村
●对更广大的农村居民而言,乡村美不只是一种主观感受,它还包括宜居的环境建筑、洁净的村容村貌、舒适安全的人居条件、阳光温暖的社会风气、人性化的科学管理、持续的现代绿色农业、层出不穷的少年才俊、名播千里的乡贤等等。
主持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河南农村的实际面貌与“美丽新农村”的差距应该还很大,具体症结在哪里?
田建民:长期的二元结构状况和财政体制原因,我省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总体上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农村的实际面貌与“美丽新农村”的差距还很大。“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要把农村变美,一方面,要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针对农村不同村落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改造措施外,最根本的出路还在于实行城乡一体化,在公共资源配置上实行城乡均等,在公共福利上实行市民农民均等。因此,除了美丽乡村建设、乡村环境综合治理等改善农村居住环境的措施外,需要在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上下功夫,探索切实可行的城乡一体化途径和体制。
主持人:农村现存大量的生活垃圾,以及生活环境被严重污染的现状如何能够更好地解决?
张冬平:目前农村人均日产生生活垃圾约0.8公斤,年均约300公斤,按农村常住人口5800万计算,全省农村垃圾年产生量约为1740万吨,而且随着收入、消费水平的提升,近年来农村垃圾增量还在以每年约8%~10%的速度增加。农村垃圾危害日益严重,已成为破坏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主要因素,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身心健康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胡若哲:针对农村现存大量的生活垃圾,以及生活环境被严重污染的状况,河南正因地制宜搞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给农民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2014年,全省共有35941个行政村开展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占总行政村数的82%。通过综合整治,农村多年的垃圾得到了有效清除,农家小院得到了全面清洁,农村干净整洁的环境初步形成。按照“分类指导、梯次推进”的工作思路,今后,全省大多数村庄要巩固拓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推动更多村庄和主次干道总体达到“三无一规范一眼净”的标准,基本建立起政府主导的村庄长效保洁机制和垃圾分类处理机制,着力实现村庄净化的近期目标。
主持人:应该怎样做才能够逐步改变河南农村的面貌,逐步向建设美丽宜居新农村去发展?
张冬平:对更广大的农村居民而言,乡村美不只是一种主观感受,它还包括宜居的环境建筑、洁净的村容村貌、舒适安全的人居条件、阳光温暖的社会风气、人性化的科学管理、持续的现代绿色农业、层出不穷的少年才俊、名播千里的乡贤等等。在实际工作中,乡村的发展和保护,美丽乡村的建设,必须要根据乡村自身的特点和内在性质进行。
胡若哲:乡村具有生产、生态、生活、文化、教化五重价值。建设美丽宜居新农村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新农村建设的独特性。新农村建设路径上可以与城镇化发展结合起来推进,把握好新农村与城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两者相辅相成、互惠一体、互相促进。但是,新农村建设不能搞去农村化,照搬城镇模式,不能千篇一律、一个模式、一种格调。河南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实际,一个村庄有一个村庄的特点。我们要建设的是类型多样、特色鲜明、风貌各异、多姿多彩的新农村,切不可脱离实际,违背农民意愿,盲目攀比。
二是坚持科学编制新农村规划。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统筹兼顾。要重视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积极探索符合客观规律和农民意愿的新农村建设路子,日前省委农办、省发改委、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召开推进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目前,整个规划编制工作正在进行中,希望尽早出台,发挥应有作用。
三是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观念。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农村生产力,根本目的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同时,建设美丽乡村要彻底转变发展观念。既要办好“经济发展锦标赛”,更要办好“科学发展奥运会”,将发展的竞赛场由gdp扩大到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生态环保等各个领域,同步推进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
四是要“内外兼修”强化农村公共服务。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就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转到农村,加快速度,加大力度,加高热度,让农民人均拥有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实现从有到好的转变,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各级政府可设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专项用于新农村先进社区创建、村庄整治、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把新农村建设基础夯实。
五要在建设“人的新农村”上更加着力。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等提升农村人口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的工作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位置。只有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才能满足总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产品量和质的更高需求,才能更好地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是新农村建设的保证。只有农民物质利益和政治权利都得到保障,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http://www.2888.tv/news/41661.htm
欢迎转载,转载请保留以上网址
- 烟台招远:农机执法敢于“亮剑”
- 三亚农药零售经销人员须持证上岗
- 磷铵出口价处低位
- 黑龙江严防死守三代粘虫
- 最新烟台齐丰氯化钾价格快讯
- 河南:中国农业千斤顶
- 黑龙江省2013年畜牧业重点工作安排
- 悬浮剂使用要点解析
- 备战秋季市场复合肥行业硝烟再起
- 2012年农药临时登记方式与往年有哪些不同?
- 湖北省将投入2千万元支持早稻集中育秧工作
- 种子市场:河西种业打造自主知识产权品牌
- 统计局:2014年9月中国化学农药产量增长11%
- 硫酸铵局部商谈重心略有回升
- 种子的尴尬:不造假,难吗
- 山东:农作物新品种过半由种子企业育成
- 化肥淡储过半 业界怎么看?
- 复合肥生产工艺主要有哪些?
- 湖北黄冈市给农产品贴上“身份证”
- 出口“松绑”信息提升上市磷企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