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农资行情 >> 正文

化肥淡储制度该隐退了


来源:农资1号网      分类:农资行情      时间:2014年12月19日      阅读次数:

关键词:化肥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用此描述如今的化肥淡储机制再合适不过了。一方面,近年来化肥淡储机制启动时间越推越晚,由早先的6月份推迟到了今年的10月底;另一方面,囿于其实施的效果越来越差,被迫开始减量操作,如今年的规定是主要承储企业减量20%~25%。淡储机制启动如此难且晚,又执行得这般勉强,足已显示其作用、号召力日趋衰弱。

2005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出于稳定全国化肥生产与供应的考虑,出台了《化肥淡季商业储备管理办法》,总体要求是企业储备、银行贷款、政府贴息、市场运作、自负盈亏、台账管理、公开招标。制度设计可谓面面俱到,煞费苦心。起初,此举在调剂化肥市场淡旺季供需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淡储量最高上升至2013年的1800万吨。然而,9年过去了,随着国内化肥产能出现明显过剩,生产与流通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制度的弊端也逐渐凸显。

首先,化肥淡储已沦为部分承储企业获取银行贷款的“幌子”。当前,肥企融资普遍难且贵,而一旦拿到淡储指标,不仅可以轻松取得银行贷款,还可以得到政府贴息,可谓一举两得。实际上,许多承储企业获取融资后并没有牢记使命,而是仍然热衷于储肥的进进出出,并惯用开票手段完成标的物的“位移”和“易主”。可见,淡储已进入了一种虚化操作境界,被一些企业玩弄于股掌之间,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淡季不淡,旺季不旺。

其次,化肥淡储制度有碍于市场配置资源。淡储有违初衷,执行效果大打折扣之后,其负面作用必然影响市场。当前,国内最大淡储肥种尿素的产能已突破8000万吨,在过剩的2000多万吨产能中,就包括部分本应淘汰却仍在苟延残喘的落后产能。显然,让这部分落后产能继续生存,就会拖整个行业技术进步的后腿,也不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际上,过剩的大宗产品更需要加快市场化进程,实现优胜劣汰,让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

再次,淡储化肥很容易沦为助涨助跌的工具,反而造成市场不稳定。在市场上,任何商家都希望通过低价进货、高价出货获利,化肥流通企业也是如此。按一般市场规律而言,当淡季来临,化肥价格自然回落,待其回落至流通企业视为有利可图时,自然会购入储备;当旺季来临,产需两旺,肥价有可能出现季节性非理性上涨,这时候流通企业抛出淡储肥,既能平抑肥价,也能赚取一定的利润。平滑淡旺季肥料价格轨迹,可以说正是淡储制度的初衷。但现实的情况是,淡季时,哪怕肥价再低,都鲜见承储企业的身影;而当化肥市场一旦转暖,熙熙攘攘的承储大军立马现身,这种集中操作无疑会对肥价推波助澜;当市场稍有风吹草动时,承储企业又往往立即转手做空,成为砸价助跌的主力。

可见,现今化肥淡储机制的“蓄水池”功能已基本荡然无存,“稳定器”作用也逐渐消失殆尽,在如今深化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其存在价值该打问号了。若要继续保留,这项机制就必须深化改革。国家发改委出台的《关于改革化肥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强调了化肥定价的市场原则。对于化肥产品而言,无论政策怎样变化,减少行政干预、让市场机制更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应是一个大趋向。


http://www.2888.tv/news/38601.htm
欢迎转载,转载请保留以上网址
北京正开天力肥业有限公司
相关信息
河南立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供求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