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不能沦为“新圈地运动”
习近平总书记12月2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时强调,要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
当前,一些地方由于政府政绩冲动、资本逐利驱动,导致流转走样、农民渐失主体地位的现象值得高度警惕。
数据显示,2013年流转入企业的土地面积比上年增长40%。数据的背后也夹杂着隐忧。“一两百亩不算什么,只有几千亩、上万亩的才算现代农业”。在这种片面认识下,一些地方政府盲目追求流转规模和流转比例:有的出台招商引资“土政策”,给予企业流转土地以大量补贴奖励;还有的地方干脆直接靠行政命令,用下指标、定任务的方式,人为制造了虚高的土地流转率。
这些行政意志的过分导入,导致违背农民意愿情况时有发生。村组织原本应该作为村民利益代言人,但在资本入地过程中,发现自身有利可图时,也从原来“被动接受者”,成为主动推进的“急先锋”,加剧了“新圈地运动”的势头。
公司企业真的会比农民更善待、善用土地吗?对部分涉足农地流转工商资本来说,往往缺乏真正经营农业的心思。
记者在基层采访发现,一些企业往往“醉翁之意不在酒”:有的为“政府补贴”而来;有的企业则为“土地生意”而来,企业从农民手中流转到土地便荒在那里等升值,或借休闲农业、临时仓储等名义改变土地用途。综合看,逐利的资本进入农地,好点的情况是土地“非粮化”,不好的情况则是“非农化”,这对国家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带来的冲击必须高度重视。
土地流转集中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地方政府“有形之手”应更多地用于搭建土地流转平台,而不是代替市场、代替农民做主。当前,一些地方政府在支持农业政策上“重商轻农”“补富不补穷”的奖补倾向急需进行调整。
虽然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资本,但不受节制的工商资本好比“一匹野马”,需要装上“辔头”。近两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对工商企业进入土地流转“要有准入和监管制度”,但地方探索却相对滞后。从现实来看,在资本入地的准入上,应对企业的经营能力进行甄别;在经营范围上,应引导从事农业产前、产后的深加工等服务,而不是直接与农民抢地种。
http://www.2888.tv/news/38191.htm
欢迎转载,转载请保留以上网址
- 临汾市农机局深入农机化科技示范提升工程建设
- 长春市推广保护性耕作上下齐给力
- 中化回应钾肥进口质疑,呼吁建立淡季储备
- 冬种植保怎样除草
- 化学农药在植保市场仍唱“主角”
- 海南:农户种蒜发了财 日子越来越好
- 连云港部署全市农机系统“四位一体”评议政风行风创新
- 新疆棉花交储量大幅增加收储量破百万吨
- 怀柔区杨宋村级特色产业百花齐放
- 上海青浦区水稻中后期病虫发生情况分析
- 警惕磷铵倒春寒
- 春耕收尾尿素再现“内忧外患”
- 核桃销路广助民脱贫增收
- 农业部启动“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中期评估
- 广西玉林做好农机购置补贴前期筹备
- 新常态下我国化肥工业在挑战下前行
- 海宁254台农机获报废补贴
- 徐州积极打造农机新形象 更好为民服务
- 菜油食用油在农资市场有价无市之信息
- 磷肥: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