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肥料“贴牌”搞成“砸牌”
肥料贴牌,说白了,就是代加工,由于监管缺失,一度成为造假重灾区。最近媒体曝光的河南某大型国企产品质量问题,原因就出在授权小厂使用其品牌制售不合格产品,导致农业生产严重受损。梳理近些年公开报道的肥料造假案例,涉及贴牌代加工领域的并不鲜见。
大致说来,肥料行业的贴牌加工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流通企业拥有了一定的品牌效应和市场网络后,向上游延伸,委托生产企业生产自有品牌的产品;一种是大型跨区域生产企业为了扩大销售半径,委托当地企业贴牌生产。在这两种情形中,如果被委托方是大型企业和诚信企业,质量相对有保障;但如果是当地诚信记录不好的小型企业,由于生产技术、检测条件的不足,加上非法逐利的冲动,很容易发生质量问题,一旦出事,对品牌的影响不可低估。
尽管代加工中存在各种风险,但作为一种社会化的分工,它实现了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对生产企业而言,贴牌加工是实现扩张最经济最快捷的方式。此次国家质检总局颁布的新规定,使得产品身份信息变得更加透明,笔者预测,未来有贴牌需求的企业在选择代加工企业上将更加慎重,品牌和品牌之间的合作将会成为主流,因为这种代加工方式不仅大大降低了造假风险,还会形成品牌的叠加效应,双方都会从这种合作中受益。
尽管如此,但整体上贴牌只能是肥料行业阶段性的现象,从肥料行业发展趋势看,通过代加工生产贴牌肥料会越来越少。
这些年我们不难看到,越来越多的案例表明贴牌加工对品牌塑造弊大于利。对于品牌企业而言,通过适当的贴牌加工能达到快速抢占市场的目的,过去之所以很多企业在全国贴牌,正是出于扩大市场布局和加速品牌成长的需要,但近两年肥料行业的整合已经进入新阶段,在经过前期的市场培育之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在成熟区域直接建厂或兼并收购,而不是一味贴牌,既难以监控,甚至还受制于人。从保护品牌的角度而言,这样的方式自然也是最保险的。
肥料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和公众身体健康,尤其是在食品安全受到全社会高度关注的当下,对它的监管会越来越规范,贴牌加工作为肥料造假的重灾区之一,对它的约束相信会越来越多。因此,从长远来看,贴牌对肥料企业而言并不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http://www.2888.tv/news/37814.htm
欢迎转载,转载请保留以上网址
- 蔬菜施肥应分类进行
- 湖北南漳农机新闻宣传调研结“硕果”
- 农资行业电子商务悄然兴起,谁是下一个阿里巴巴
- 农资企业转型的“四大陷阱”
- 一号文渐近 化肥流通迎黄金时代
- 山东利津街道:农机补贴惠及民生
- 农资市场:江苏省“秋播”农资供应有保障
- 泸州开采早茶 鲜叶茶每斤50元左右
- 10个故事看经销商员工管理激励
- 禁用剧毒农药需全链条治理
- 沈阳:玫瑰花“香透”张高力
- 铁老大又发威 化肥业抖三抖
- 澳大利亚管理局近日批准6个农药原药品种
- 甘肃转型跨越中的甘肃省临夏州康乐肉牛产业
- 2015年化肥出口政策调整明显
- 【两会关注·收入倍增】泰山村的收入倍增计划
- 复合肥再次陷入“旺季不旺”的尴尬境地
- 发改委:旱涝灾情对农业生产影响有限
- 辩证看待农药残留致癌问题
- 从“农业三项补贴”看化肥政策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