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农资行情 >> 正文

青岛:勤耕铺就致富路——勤耕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纪实


来源:农资1号网      分类:农资行情      时间:2014年10月23日      阅读次数:

导语·农资电子画册网青岛勤耕农机专业合作社位于黄岛区大场镇,2008年注册成立。多年来,他们坚持“创新立社、服务无限”的理念,集机具改造、农机销售、维修、培训、作业为一体,走上了充满生机、良性发展的康庄大道,获得了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称号。

青岛勤耕农机专业合作社位于黄岛区大场镇,2008年注册成立。多年来,他们坚持“创新立社、服务无限”的理念,集机具改造、农机销售、维修、培训、作业为一体,走上了充满生机、良性发展的康庄大道,获得了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称号。目前,合作社拥有社员110人,各类机械2000多套,固定资产2000多万元,每年农机作业25万多亩,年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2600多万元。他们的辛勤耕耘使农民享受到了现代化农机的无穷魅力,实现了体面劳动和有尊严生活;社员们则驾机驶上了致富路,人均年纯收入达到10多万元,35人买上了汽车,开着轿车种地成为一种新时尚。

真诚凝聚人心,服务打造善战之师

多年来,合作社为社员们提供了维修、加油、外出作业跟踪、拖拉机年检等全方位服务,“贴心娘家”磁铁般吸引着农机手们纷纷加入。社员丁丰乐激动地说:“加入了合作社,无忧干活,太舒心了!”

举办农机大学堂,打造新型职业农民。合作社社员大多拥有现代化大型、先进、联合复式作业机械,近年来新增了大马力拖拉机及其配套的深松机、旋耕机、免耕播种机等机具400多台,社员中有出租车司机、远洋船员、工人、农民等等,因而如何提高操作技能成了当务之急。为此,合作社开办了青岛市首家“农机大学堂”,有针对性地对农机手、农户急需的生产技能、驾驶操作、维修技术,邀请专家进行辅导,一对一开展实际操作培训,今年举办驾驶员和维修工培训5期,培训600余人。合作社还为机手们搭建了相互交流的平台,开展技能竞赛,“好招”大家共享,“技艺”相互切磋。课堂讲理论,田间练操作,个个成了擅作业、会保养的“农机能人”。

维修送到家门口,机具“看病”不再难。据调查,农机手最担心的问题就是机器坏了不能及时修理。为除去机手“心病”,合作社建起了青岛市西南部最大的区域化农机维修中心,并在辖区4个乡镇设置了农机维修点,还成了福田、东方红、鲁耕等10多个农机生产企业售后服务站。合作社以维修技术好、收费低而闻名,随叫随到、上门服务,有时机手带钱不够就赊账维修,深受机手信赖。业务范围辐射到周边诸城、五莲、日照等地,每年农机维修纯收入20多万元。机手陈金存说:“我在外地买了1根拖拉机转向柱花了360元,后来在合作社买同样的只花了182元,还省了跑腿时间呢!”

年检年审统一办,跟踪服务到一线。由于大场镇远离黄岛区,农机手办理牌证和年检手续,得花上一天时间奔波,十分不便。为此,合作社全程代理牌证和年检手续,大大方便了机手。合作社统一到中国石化购买油票,每公升优惠0.1元,机手需要可随时领取。合作社拥有5辆服务车,跟踪到作业一线,随时提供配件供应、维修机具和处理纠纷等服务,解除了机手后顾之忧。

大胆探索创新,“技改”满足市场需求

社长姜永战在远洋捕捞船上从事机械维修工作16年,养成了爱琢磨、不服输的性格,练就了“懂原理、会维修、能技改”的过硬本领,带领社员不断把“水土不服”的机具改造得非常好用、农民喜欢用,“要干活,找勤耕”成了合作社的“制胜法宝”。合作社还应邀到迪马、春雨、大华、鲁耕等生产厂家,提出机具改进建议,使其产品更加畅销。

把播种机改成了“超能机”。由于玉米和小麦的种植行距不一样,换季播种时经常导致戗茬作业,影响了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为此,合作社将固定行数的播种机进行改制,使它既能播8-9行的洼地,又能播10行的岭地,还可灵活调节行距,实现了一机多用,不但解决了戗茬问题,而且大大提高了机具利用率。

改造玉米收获机,有效解决了秸秆与玉米粒混杂的现象。在作业中,农民反映机收玉米时,机器常把切碎的玉米秸秆传送到粮仓里,玉米棒和秸秆搅在了一起,因而不愿用。合作社通过反复拆装机械,发现是刀式对锟部件有问题,更换了另一种类型的对锟后,问题迎刃而解。

改造小麦收割机,变成了兼收小麦、大豆、水稻的多功能收获机。通过调换小麦收获机动力轮和滚筒轮的位置,把板齿滚筒改换成钉齿滚筒,使得小麦联合收割机既能收小麦,又能收大豆、水稻,深受农机手欢迎。

改革种植模式,促进增产增收。大场镇种植大白菜1.5万多亩。合作社针对传统种植环节多、劳动强度大等问题,改制出了新式液压起垄机,推出了机械“旋耕+起垄+镇压”的一次性作业新模式,1台车能顶30多个劳动力,亩增产10%以上。该镇陈家小庄村59岁的丁桂廷兴奋地说:“我种了5亩大白菜,儿子全家在日照,我和老伴原来用手扶拖拉机起垄,要干6-7天才能种完,用这机器1天半就干完了,再帮别人干活能多赚1000多元呢!”

合作社针对当地重茬种植花生极易感染病毒甚至烂掉的问题,试着把5铧犁逐渐少到1-2个犁,并将其加固、加高、加大,作业深度50??60厘米,同时,深耕前在地里撒上一层白石灰。农民们惊喜地发现花生不生病了,产量也提高了10%以上。合作社又将深耕、深松拓展到小麦、马铃薯、蔬菜等领域,增产均达到了10%以上。

拓宽增收渠道,社员们驾机驶上致富路

靠信誉牢固占领作业市场。合作社因其作业质量高、价格公道,打出了品牌,在当地和外出作业地牢牢站稳了脚跟。一些外地机手看到这儿的作业市场挺红火,也想过来分一杯羹,但许多群众都不买账,宁肯排队等半天,也愿意请姜永战的合作社作业。也因其擅长在山区作业,深受日照五莲等地农民的欢迎,每年在那儿作业十几万亩。

靠订单实现“四季作业”。合作社每年都安排专人到江苏、鲁西南、日照等地联系作业,签订作业合同,全年作业面积25万多亩,社员一般作业2200亩以上。春季,机械春耕、土豆起垄、花生起垄等作业13万多亩;夏季,机收小麦、机播玉米、大豆3万多亩;秋季,机收玉米、大豆、机播小麦7万多亩;冬季,机械深耕、深松2万多亩。

靠开辟新市场增加收入。带头推广使用保护性耕作、深松作业等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赢得市场先机。针对农民起初不认可农机新技术的实际,发动社员先干,做出样板,每亩节本增收100多元的效果征服了种植户。现在,大伙儿抢着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合作社每年实施保护性耕作和深松作业4万多亩,为机手多赚200多万元。

39岁的沈孝春2008年卖掉了出租车干农机,现在成了拥有60多万元农业机械的农机手,他自豪地说:“单打独斗干零星活不赚钱,入社后年作业超过2300亩,纯收入10多万元,比开出租强多了,我又买上新轿车了!”

公正规范管理,社员与合作社双受益

协商收费,社员满意。合作社本着让利于成员的原则,在反复酝酿、讨论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统一了农机作业中介费标准,每亩只象征性地收中介费1元,主要用于外出考察市场、统一揽活、统一结算、提供完善的后勤保障服务等费用支出。

单独核算,社员明白赚钱。合作社专门聘请了业务熟练的会计理帐,为每个社员都建立了单独帐本。每年年底结算,每位社员干了多少活、加了多少油、用了多少配件、维修费用多少,一目了然,除去每亩1元的中介费外,收入统统归机手。52岁的社员陈维录激动兴奋对笔者说:“2013年,我干小麦播种、收割、深耕、旋耕、玉米收割等活2428亩,纯收入12万多元,今年比去年换要好,我们干明白活、赚明白钱,非常放心!”

规模适度,确保机手收入和合作社发展两相宜。合作社的良好发展,使很多人非常想加入合作社,但合作社没同意,社长姜永战对此有独到的见解。他说:“社员数量要控制在合适的规模,目前规模很好。人员少了,作业规模小,管理成本大,影响合作社发展;人员多了,首先是管理不过来,再是影响农机手收入。我们揽活的规模基本是25万亩左右,同样的蛋糕容不下再多的人来分。”

多种经营,获取综合效益。合作社开展农机销售、配件供应、机具维修、农机作业等多项业务,具体经营过程中,有的可能赔钱,有的可能赚钱,但依靠多种经营换取良好的综合效益,年纯收入达到了50多万元。

勤耕农机合作社发展带来了几点启示:

一是满足市场需求是立社之本。合作社正是凭借不断创新的机具改造和种植模式改进,在满足了日益增长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需求的同时,自己也打下了江山。

二是锻造队伍是提升合作社竞争力的关键。合作社依靠信誉把广大农机手紧密地团结起来,铸造了一支讲信用、装备强、能征善战富有竞争力的队伍,才站稳了脚跟,并得以向前发展。

三是持续获益是合作社发展的强大动力。连续多年获得的良好经济效益使合作社有干头、机手有奔头,为合作社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

四是规范管理是合作社发展的有力保障。合作社实行的公开、公平和成员乐于接受的“阳光”管理方式,使社员们甩开了膀子舒心干活赚钱,其自身也得到了不断壮大、健康发展。


http://www.2888.tv/news/37053.htm
欢迎转载,转载请保留以上网址
北京正开天力肥业有限公司
相关信息
河南立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供求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