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钾盐 谁主沉浮?
众所周知,加拿大、俄罗斯两国的钾盐储量占到了世界总储量的75%,再计算白俄罗斯、以色列和德国,上述几国的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90%。企业的发展由要素禀赋决定,钾盐资源分布的高度集中,造就了行业巨无霸的出现,canpotex(加钾)和bpc(俄钾)两大钾肥销售联盟(6家企业)控制了全球70% 的产能,而前10大企业控制了全球95%以上的产能,钾肥行业的垄断程度远超铁矿石等其他大宗商品。因此,长久以来国际钾肥贸易的定价权,一直牢牢掌握在以canpotex和bpc为代表的卡特尔组织手中。
canpotex和bpc多年来雄踞全球,已经确立了四大利润保护机制,一是资源优势,二是品牌优势,三是行业领导者地位,四是资本的历史积累。 canpotex和bpc当前开采的钾矿,具有品位高、易开采的特点,而新兴钾盐资源,普遍都受到资源埋藏深、开采难、成本高等问题的困扰。钾肥的工艺看似简单,实则有很高的技术壁垒,实验室中可行的技术,投入到工业化、规模化量产中并不一定能实现(此情况新兴钾矿体现的十分明显)。此外,canpotex和bpc多年的资金沉淀也不容忽视,它们有能力在现货市场上挑起价格战。当然, canpotex和bpc最为核心的竞争力还在于垄断——最大的利润保护机制、最强的进入壁垒。某种意义上说,垄断企业唯一需要做的,就是研究如何继续保持垄断地位。
canpotex和bpc依靠垄断进行定价,即实行价格歧视,通过差别价格来获取超额利润。表面上看,canpotex和bpc的定价是区域价格歧视,即对不同区域市场采取不同价格,比如完全同质的氯化钾,东南亚的价格要高于印度的价格。分析历史数据,我们还可以感到一丝“欣慰”,由中化和中农领导的钾肥合同谈判效果明显,中国的钾肥进口价格在国际市场中处于相对洼地。但笔者不得不在此指明,人们对价格歧视还缺乏深刻理解,由表及里的分析,可以发现 canpotex和bpc在区域价格歧视外,还有高低峰价格歧视,在经济上行期,比如金融危机爆发之前,钾肥价格处于大牛市,canpotex和bpc每年会在全球范围内实行价格普涨;金融危机爆发后,经济转入下行轨道,canpotex和bpc就顺应大形势,在全球范围内降价。可以说,在国际钾肥市场上,只要需方有购买行为,就难以脱离被价格歧视。
2013年7月,俄罗斯乌拉尔钾肥公司退出与白俄罗斯国家钾肥厂的bpc联盟,这被很多人视为国际钾肥贸易进入竞争时代的标志。对此,笔者却难以认同,虽然乌拉尔钾肥公司退出了bpc,但国际钾盐资源的寡头垄断格局并不会因此改变,或者说钾盐资源的天然分布情况,使得这种垄断格局根本无法被改变。换言之,乌拉尔钾肥公司退出bpc,会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钾肥价格造成影响,即会使得寡头垄断企业低峰定价的时间延长,但不会也无法改变钾肥销售的根本,即长期实行价格歧视(区域结合高低峰价格歧视)。
作为世界农业大国,我国长期受钾肥短缺困扰,直接影响国家粮食安全,跨国资本垄断全球钾矿更加重了这一格局。为应对这一局面,我国已于2007年启动了钾盐地质找矿的国家战略,但我国已探明的钾盐储量仅占世界的1%左右,国内钾盐资源开发的潜力十分有限,一方面这些资源多分布于青海、新疆,受地理条件制约较大;另一方面是资源储量先天不足,加速开发即意味着杀鸡取卵,是牺牲未来满足现在。基于这一情况,开发海外钾盐资源成为了市场热点,一时间10余家中资企业陆续出海抢占资源,美洲的投资地包括加拿大、阿根廷及智利等;非洲主要是刚果和埃塞俄比亚;亚洲则是老挝和泰国。但现如今近7年的时间过去了,截至笔者发稿时,据悉除中农集团的老挝项目已成功工业化,产品主销泰国和越南外,其余新兴钾矿均还处于探索期,有些甚至仍停留在勘探阶段。
中资企业进展受挫,那么国际矿业巨鳄的表现又如何呢?淡水河谷于2012年宣布暂停其加拿大萨省kronau项目,该项目计划投资金额30亿美元,年产280万吨钾肥;2013年,淡水河谷再次宣布暂停其阿根廷rio colorado项目,该项目计划投资金额59.2亿美元,年产430万吨钾肥。必和必拓曾经在2010年对canpotex旗下的potashcorp 发起要约收购,但未获成功,potashcorp的回答是“必和必拓的出价缺乏诚意”。不过这并未影响必和必拓进入钾盐领域的雄心,随后其开启了加拿大萨省jansen项目,该项目计划投资金额120亿美元,年产800万吨钾肥,但2012年必和必拓已宣布暂停该项目。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据传闻中投公司也曾对potashcorp发起过要约收购,且出价远超必和必拓,但由于中投方面坚持要求取得控股权,最终被加拿大政府以“该收购威胁国家安全”为由予以拒绝。
上述情况,一方面是契合了钾盐资源的分布特点,即获取资源易,挑战垄断难。受政治因素的制约,中资企业往往选择第三世界国家,而国际矿业巨鳄则多选择加拿大这样的成熟地区,但掌握了资源不意味着能够有所产出,更不等于获取利润。据某业内专家测算,新兴钾矿的成本可能接近600美元/吨,这主要是三点因素所致,一是大多数新兴钾矿的资源禀赋不够好,比如上述加拿大萨省矿段,目前勘探的钾盐资源普遍在1500公尺以下,传统的硐采法无法进行,必须采用水采法,造成成本不易控制;二是新兴钾矿从无到有,资金使用、工程建设和折旧等成本都比较高;三是新兴钾矿从成品出产到实现规模经济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其初始成本很高,但会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快速下降,最终成本几何,要取决于资源的丰腴程度。
另一方面则深层次的反映出乌拉尔钾肥公司退出bpc是一把双刃剑。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乌拉尔钾肥公司退出bpc,短期内对全球钾肥贸易价格构成压力,几乎各区域市场都创出了近十年的价格新低(300美元/吨),业界一片看跌之声,市场似乎也已由卖方转变为买方。然而买方欢呼雀跃,卖方却“并未受损”,canpotex和bpc正在借助当前市场价格的低迷,对钾肥全行业进行新一轮的洗牌,即对内积极开启新矿替代老矿的更新进程,对外通过低价格提高行业进入壁垒,全力阻击新兴资本涉足钾盐领域。2013年12月,potashcorp宣布裁员1045人,据报道称此举可以使得其钾肥成本下降10美元 /吨以上,而2008-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potashcorp通过减产裁员,令钾肥价格维持在了400美元/吨相对高点上。由此对比可以得到两点结论,一是canpotex和bpc正面临压力,300美元/吨很可能是临界点,价格再向下的可能性已微乎其微;二是canpotex和bpc正在“动真格”,当前的价格比金融危机之时还要低100美元/吨,与其说是两大寡头被迫接受市场价格下跌,倒不如说是他们主动配合或者营造了这种价格的下跌。
因为在这样的价格水平下,无论是中资企业还是淡水河谷、必和必拓这样的矿业巨鳄,大多数新兴钾矿都处于“鸡肋”状态,投资者受一个普遍问题的困扰,即拥有钾矿资源,却不能实现投资计划。上述加拿大萨省项目很具代表性,技术上水采法分离提炼钾资源在实验室里已非常成熟,但该技术的工业化成本估算接近 500美元/吨,比目前市场价格要高出200美元/吨,这还不包括其他部分的生产成本。而像萨省这样的资源深埋藏型的新兴钾矿,大多都是“技术可行,工业不可行”。因此,即便是强大如淡水河谷、必和必拓这样的矿业巨鳄,在其跨界进入钾盐领域时,由于当前钾肥价格不足以覆盖成本更不足以产生利润,也都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钾矿建设并非朝夕尺寸之事,按上述情况发展,可以预见的是,几年之后新兴钾矿仍难成规模,而canpotex和bpc则将完成自身新老矿的交替,一旦其完成了这种资源更新换代,他们就可以继续牢牢掌握国际钾肥贸易的定价权。因此可以说,当前钾肥价格低迷,需求方受益在眼前,是短期效应;供给方得益于未来,是长期效应。
故笔者无法认同一些业内人士对未来国际钾肥贸易将会出现供大于求局面的判断。其实根据上述分析已不难发现,那些所谓的“新兴钾矿将在几年内释放产能” 的论调不过是一种空谈,就连淡水河谷、必和必拓这样的矿业巨鳄都暂停了旗下的钾矿项目,“待释放产能”从纸面上转换到实际的难度可想而知。此外,canpotex和bpc的老矿区均已开采了几十年时间,老矿的资源已近枯竭,更新换代本身就是要用新矿的产能来替换老矿,也就是说新矿释放产能的同时,老矿将逐步关停,如此“一开一关”之间,国际钾肥的供给总量难有实质增加。鉴于canpotex和bpc新矿的成本明显高于老矿,换代完成后他们必定会制定新的价格,以继续获取超额利润,因此未来钾肥的合理价格可能会在400-600美元/吨的区间内(假定货币购买力不变)。归根结底,还是在于钾盐行业寡头垄断的局面难以改变,因此再退一步说,即便出现了供大于求,但只要垄断格局不变,垄断价格就仍然存在,因为垄断市场产品的价格并不由市场(供需)决定,而是寡头垄断者之间通过协议的方式操控。
钾盐资源分布的高度集中,注定了国际钾肥市场无法从垄断走向竞争。canpotex和bpc作为行业的寡头垄断者,早已制定了国际钾肥贸易的游戏规则(从这一角度上说,乌拉尔钾肥公司的退出行为并不明智,未来不排除双方重组bpc的可能性),开发新兴钾矿的各路资本作为后进入者,必然要在行业内扮演跟随者的角色。作为弱势的一方,跟随者想要在夹缝中求得成功,或许要有洞悉未来的能力和气冲霄汉的魄力才行,只有在现阶段看透canpotex和bpc的战略,跟住canpotex和bpc的步伐,未来才可能“搭上便车”,在垄断者的游戏规则里分享到属于自己的一杯羹。如果被眼前的局面所迷惑,被当下的困扰所阻挡,未来只会在游戏中惨淡出局,须知风生水起才知天高云淡,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http://www.2888.tv/news/34605.htm
欢迎转载,转载请保留以上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