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肥料,还有多少误解?
戴在硝基肥头上近十年的“致癌”帽子,最近终于被农业部的一纸标准平反。从4月1日起,a级绿色食品生产将不再禁止使用硝态氮肥。在肥料行业,类似的“帽子”并不鲜见。廓清科学的迷雾、走出理念的误区,乃至打破利益的藩篱,业界仍需努力。
第一顶:含氯就是有害
硫酸钾比氯化钾贵、硫基复合肥比氯基复合肥好。有个说法是:大量农作物是忌氯的。这其实是“谣言”。
氯的谣言是怎么出笼的?这是一个绝好的伪科学谣言样本。根据最近有农业专家研究认定,此谣言源于翻译错误。在国外文献中,某些农作物会对氯“敏感”,却被简单粗暴地译成“忌氯”。原本的“慎用”升格为“禁用”,氯化铵、氯化钾、氯基复合肥等一大批含氯肥料纷纷中枪。
事实上,氯是作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专家的研究也已经表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绝大部分作物都可以持续施用含氯化肥,特别在有降雨和灌溉条件的地区。
但一个翻译错误,将氯划为有害之物。此系冤案!
第二顶:低浓度意味着落后
从所谓的美国老二铵进入中国开始,中国磷复肥行业便展开了肥料高浓度化的大跃进。相应地,含量相对较低的普钙、钙镁磷肥、重钙等一批产品江河日下,日益低端化和边缘化。这大约也可算作近十余年肥料行业的一大“奇观”。 多年理念灌输,如今大家在思想上已经形成定势:高浓度代表着高端,低浓度意味着落后。殊不知,在我们的周边国家,比如日韩,比如东南亚,钙镁磷肥等所谓的低端肥料仍是最重要的肥种,得到大面积应用。
在专家眼里,高浓度化带来的负面效应不容小觑:一是一味地高浓度化,如同给庄稼吃偏食,时日长了,土壤和作物营养不均衡问题凸显;二是高浓度化还意味着要消耗大量的高品位磷矿,资源压力巨大;三是高浓度肥料大量流失带来了日趋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难题。而这些负面影响,通过发展中低浓度磷肥均可克服。
中低浓度磷肥被遗弃,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但与宣传上的误导也密不可分。给中低浓度磷肥一点空间,摘掉戴在其头上的“落后”帽子,需要更加给力的政策和标准。
如果说硝基肥、含氯肥料、中低浓度磷肥戴的是“有毒”“有害”“落后”的帽子,那么新型肥料则被戴上了赞许声一片的“高帽子”。对很多企业而言,如今若没有开发出三五个新型肥料,都不好意思与人谈发展、谈创新。
在一片淘金潮下,研发新型肥料似乎成了肥料产业唯一的方向,政府、学者、企业众口一词,仿佛肥料非新型化不能进步,这同样已成为现如今行业的另一大景观。其实,肥料虽然是一门科技含量高的产业,但绝不能成为伪科学的试验场。观察全球农业发达国家,面对农产品生产这个主战场,我们不难发现,基础肥料、常规肥料才是最重要的肥种,他们将创新的精力更多地放在施肥指导和农业服务上。
在中国的现实国情下,新型肥料确实在某个区域、某类作物、某种气候下,解决了特定的种植问题,但不可无限拔高,更不能全行业都趋之若鹜。诚如某肥料专家所指出的,从当前生产实践来看,肥料工作的重点还是应该放在提高科学施肥水平、完善施肥技术和推广平衡施肥理念上,常规肥料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是肥料应用的主流。
http://www.2888.tv/news/33729.htm
欢迎转载,转载请保留以上网址
- 农药化肥淡储冰火两重天
- 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
- 微生物肥料或将成为土壤生态修复主力军
- 我国杂交水稻超高产农机农艺融合示范项目启动
- 生物农药未来将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
- 农业要多管齐下 不要指望“一网就灵”
- 2013年湖北省农药需求总量将略有下降
- 山东鄄城:70余家农机合作社“抱团”战春耕
- 消息称中储粮将是粮食托市政策惟一执行主体
- 平顶山宝丰县:飞天甜瓜种子长势良好(图)
- 1-11月农药行业利润总额增长放缓
- 苗圃起苗注意事项
- 江西上高迈上千亿绿色食品产业征程
- 湖北化企盼完善磷矿资源税政策
- 安徽省小麦抢收面积过半
- 今日鲁西尿素价格平稳2012年1月14日报
- 莫让使用问题制约农药推广
- 农业部在京召开冬季种子企业督查行动汇报会
- 辽宁粮食作物实现连续八年丰收受国务院表彰
- 云南省农业厅督查组到镇沅督查农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