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保墒育肥增收 沈阳于洪区已推广近10万亩
眼下,春耕在即。要是在往年,正是烧荒的时候,可是在沈阳市于洪区的很多地方,记者发现作物采收后的秸秆仍然留在地里,很多土地都没有任何收拾的痕迹。难道“冬闲”还没结束?3月12日,带着疑问,记者走进了于洪区平罗街道达连村,一探究竟。
“老大哥,咱们村里的土地为啥还没见‘拾掇儿’呀?”刚一进村记者就与一名高姓村民攀谈起来。“呵呵,这你就不知道了,那些苞米秆是咱们的‘宝贝儿’,谁能舍得扔掉呀!”“苞米秆也是宝贝?苞米秆能有啥用呀?”记者不解地追问着。“大道理我不会讲,要是你感兴趣,我带你去找个明白人问问。”高大哥说。
跟随高大哥,记者来到了一片农田旁,见到了正在这里维修农机的种粮大户黎刚。黎刚告诉记者,他们正在使用的是“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这种技术说白了就是打破传统精耕细作的方法,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黎刚介绍,“简单地说,就是把采收后的农作物秸秆覆盖在地表,让它发挥保护土壤、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我现在修理的这台机械叫做‘免耕播种机’,就是为使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土地而设计的。”
正说着,播种机修好了,黎刚给记者做了现场演示。记者看到,“免耕播种机”不仅能够将整棵的玉米秆破碎成小块,还能在覆盖玉米秆的地上划出一条小沟。黎刚告诉记者,在播种时,种子会均匀地撒布在这条小沟里,将来“出苗”后株行距一致,会非常的整齐,对通风透光非常有利。
此外,覆盖在地表的秸秆,还可以提高早春时节的地表温度,减少春旱造成的土壤水分散失,起到保墒的作用。同时,这些秸秆经过微生物的腐化、分解后,可以转化成有机质进入到土壤中,起到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
“用时髦的话说,农民不烧荒了,还能降低空气中pm2.5的含量,对保护环境、避免沙尘天气都有一定的好处。”说起“保护性耕作”的优点,黎刚讲得头头是道。
通风透光好了,也保墒保肥了,作物的产量和农民的收入是不是有提高呢?
黎刚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种植玉米为例,每亩土地可以减少使用化肥30%左右,可以减少人工和农机使用费用 100元左右,还能提高产量10%至20%。也就是说,农民每亩土地可以增加收入 150元左右。而像他这样5000亩规模的种粮大户,其经济效益可想而知。
谈起“保护性耕作”的发展,黎刚说:“那可是一波三折、柳暗花明啊!”刚开始推广这项技术时,农民说他是“精神病”、“瞎折腾”。现在,越来越多尝到甜头的农民开始使用这项技术。于洪区农管委副主任赵连成告诉记者,目前于洪区“保护性耕作”的推广范围已经接近10万亩,而且这个数字每年都在增加。
http://www.2888.tv/news/32010.htm
欢迎转载,转载请保留以上网址
- 水基化阿维菌素值得关注
- 澳大利亚农药兽药管理局(apvma)获批登记
- 吉林省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 永久基本农田怎么“划”
- 山西省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趋势预报
- 尿素市场南强北弱 局部稳中有升
- 大环境促使国际磷肥势头渐好
- 2012将享200亿元补贴 农机扶植政策密集出台
- 农业部出台新政策进一步保护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安全
- 武城农机局大力推进农业机械现代化发展
- 关于2016年化肥出口关税
- 九国学者来学种菜
- 农业综合开发迈向精准化规模化 每县规划的特色产业拟不超过2个
- 化肥企业:要增加信心 迎接挑战!
- 保山市开展农作物种子生产备案检查
- 农业强基 决胜小康系列评论②:缩短阵痛期 推进可持续
- 农机购置补贴下发 新政执行中的疑问有答案了
- 北京植保大项目护航菜篮子
- 实现化肥使用零增长
- 浮梁一农民发起承办水稻产业链发展研讨会 与会多是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