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农资行情 >> 正文

离土不离乡 乡村旅游扶贫的“贵州模式”


来源:农资1号网      分类:农资行情      时间:2014年3月3日      阅读次数:

   内容提要

  我省日前出台《关于大力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倍增计划的意见》,明确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目标任务、重点内容、保障措施。

  《意见》提出,从今年起,我省每年安排不低于1亿元的财政扶贫资金,以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5年内,在300个贫困村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倍增计划,围绕红色旅游、民族风情游和生态休闲游等主题,加快形成种类丰富、特色鲜明、功能配套、服务规范的多元化乡村旅游扶贫产业体系。

  到2015年形成10个以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省级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区、20个地级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区和100个各具特色的县级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来自乡村旅游、全省旅游总收入的20%来自乡村旅游、农村就业人员的20%来自乡村旅游的要求,到2015年全省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区旅游总收入达20亿元以上,项目区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000元以上,年均增收幅度高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个百分点以上。

  同时,我省还将积极拓宽乡村旅游扶贫开发融资渠道,鼓励引导省内外各类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体工商户,采取独资、合资、合作、承包、租赁、托管等方式,参与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和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

  今年夏天,42岁的汇川区板桥镇娄山关村民杨志波刚刚接待了重庆来的80名游客,不一会儿,十几个组团来的游客走上门来,由于旅馆已满,他介绍这些游客到另外的村民家去。

  因为板桥镇开展乡村旅游以来,这里成立了乡村旅游合作社,合作社承担着培训农户,推介本地旅游的功能,同时,合作社的会员相互协作,只要一家的客房住满了,就介绍到另外一家,达到资源共享。

  包括住宿和餐饮,杨志波一天就赚了近6000元。他说:“夏天是旅游旺季,重庆来这里避暑的人比较多,生意自然农资电子画册网,一天能赚好几千呢!”

  在娄山关村,100多户村民和杨志波一样开乡村旅馆赚了钱。娄山关人知道,是乡村旅游让大家有了更多赚钱的渠道。

  山乡因旅游而变

  娄山关村位于遵义市汇川区北面,地处红色旅游景区娄山关脚下,距该区板桥镇1.5公里。尽管如此,以前全村1000多户,3000多人并未因此而变得富足。他们守着宝贵的资源,却过着贫穷的生活。

  随着我省旅游逐渐走向世界,来娄山关的游客越来越多,每天从各地来的游客游完娄山关后,都会在板桥镇的一些农家饭馆吃上一顿农家饭。这让有心的娄山关人找到了发财的路子。

  2006年,板桥镇决定在娄山关村发展乡村旅游,一些大胆的村民将自己的房屋改成饭馆和旅馆。第一年就赚了几万元。此时,村民们纷纷效仿,将房屋建在210国道边上,开起了乡村旅馆。

  这种趋势向整个板桥镇蔓延,如今,这里的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300人,去年,板桥镇接待休闲避暑的游客18.3万人次,共接待观光游客60万人次,实现年综合收入近3500万元,乡村旅游带动板桥镇148户致富奔小康,人均收入达到8000元。

  汇川区板桥镇党委书记说:“娄山关村依托娄山关景区,发挥环境优美、气候凉爽的优势,以休闲旅游为主,打造了适合都市人群避暑度假的休闲区。”

  旅游扶贫改变了山村贫困的面貌,带着农民奔小康。适应了城里人渴望回归自然的需求,一些农民纷纷办起“农家乐”旅游项目。贵州省荔波县依托大小七孔风景名胜区,在周围的村寨开办农家乐,每年村民们都能赚几万元;开阳县禾丰乡依靠乡村旅游声名鹊起,有的农民年收入超过10万元,是5年前的5倍,该乡的贫困人口也从6年前的7000多人减少到现在的几百人。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我省开展乡村旅游的自然村寨突破3000个,实现旅游收入178亿元。

  省扶贫办主任叶韬说:“近两年的探索,实践证明,发展乡村旅游业是增加农民收入最现实、最直接、来得最快、增收最多的途径。在‘十二五’期间,每年将投入1亿元以上资金,培育乡村旅游点,让更多的山村吃上旅游饭,从而带动广大群众脱贫致富。”

  发挥乘数效应

  旅游扶贫是开发式扶贫的一种创新方式。叶韬说:“旅游业是市场化程度很高的产业,每实现1人直接就业,可以带动5人间接就业;每增加1元收入,可以带动相关产业7至10元的收入。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农民可以通过劳务投入、旅游服务和直接就业增加收入。”

  地处雷公山区的雷山县,是苗族的故乡。这里生态优美,民族风情多姿多彩,多少年来人们却过着贫困的生活。位于该县境内的西江苗寨,一直以来传承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生活,每年种的稻谷和玉米勉强能糊口。近年来,雷山县立足自身资源,按照“中国苗族文化中心”目标全力打造乡村旅游大县,在注重保护原生态文化前提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赏农家景、住农家院”的田园式、体验型乡村旅游度假活动,越来越受到四方游客的喜爱。西江苗寨在整体包装和打造之后,一夜成名,成了广大游客心驰神往的地方,这里的农户也因此过上了好日子。“穷了大半辈子,我怎么也想不到,能过上这么好的生活。”贵州省雷山县西江苗寨农家乐“阿浓苗家”老板李珍说。阿浓是李珍的苗族名字,以前,阿浓一家几口人挤在一间20平方米的房子里,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有时候还会为了吃饭发愁。为了填饱肚子,夫妻俩常年在外打工。2009年,西江苗寨旅游越来越旺,阿浓瞅准这个时机,狠下心自筹20万元,又贷款20万元,开了一家农家乐。开业后生意比想象的好了几十倍,每天都有不少游客光顾。不到半年,20万元的贷款还清了,还招了几十名服务员。现在,农家乐一年的营业额可达30多万元。

  在西江苗寨1285户农户中,有的开起了农家乐,有的做起了银饰加工,有的开了旅馆。

  如今西江家家安上了电话机、买了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有的还开上了小轿车。

  叶韬说:“贵州特殊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浓郁厚重的少数民族风情、光辉显赫的红色旅游资源,形成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俗风情和红色旅游交相辉映的丰富旅游资源。但在这些地区,却是贫困集中连片的地区,所以加快乡村旅游扶贫,促进当地贫困农民就地转产、就近就业,实现离土、不离乡就能发展,加快了脱贫步伐。”

  以典型引领乡村旅游扶贫

  长期以来,贫困地区的农民市场意识淡薄,认为搞旅游是富裕人的闲事。本世纪初,贵州省就开始推动乡村旅游,以此带动山区老百姓致富。

  “农民搞旅游?当初确实太难了。”提到过去搞乡村旅游的辛酸历程,黎平县一位干部摇摇头。2002年,黎平县提出了“旅游兴县”战略,把发展旅游业作为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重大战略来抓。肇兴侗寨成为了第一批实施的村寨之一,但是村民们无动于衷。之后,县里引进贵州世纪风华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到肇兴侗寨进行旅游开发。在旅游开发中,政府负责规划、管理及协调,企业投入资金实行市场运作,同时由政府主导,召集企业、群众共同协商,签订了政府、企业、群众三方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协议,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投资、群众参与”的“政府+公司+农户”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由企业投资,解决了政府在旅游开发上投资不足的问题。用利益分配方式将群众与企业捆在一起,形成了旅游开发新活力。提高了当地群众保护侗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同时也激发了各地各类投资者投资开发肇兴乡村旅游的热情,上海、福建等地的客商先后进驻肇兴。


http://www.2888.tv/news/31696.htm
欢迎转载,转载请保留以上网址
北京正开天力肥业有限公司
相关信息
河南立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供求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