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农机出局 正向研发成行业趋势
农机自主品牌发展几十来,产品逆向研发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在发展起步阶段,借鉴、模仿,甚至山寨和抄袭成了几乎所有自主品牌的主要路径。但是这几年来,行业开始了关于自主品牌农家企业是否必须要进行正向研发的大讨论。
目前,我国已跃居全球第一农机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很大一部分农机产品性价比不高,设计制造有缺陷,售后网络不健全,零配件供应不及时,广告说的多实际做的少,能够满足农民实际需要的品牌农机并不多。因此,在农机制造业中加强正向研发,打造自主品牌,促进产业升级,对于满足农民需求,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发展十分必要。
低端同质化竞争普遍 研发需要新鲜血液我国是农业机械制造大国,但并非农业机械制造强国,农业机械专利技术基础薄弱。从对联合收割机领域国内外申请人的专利申请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国外企业善于运用各类型专利的特点进行专利布局,而国内的申请人多倾向于实用新型专利。“主要原因是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门槛比较低,审查周期较短。”国家知识产权局2013年度专利分析普及推广项目农业机械课题组成员李梁说,发明专利经历了实质审查过程,因此比较稳定;而实用新型专利,在审批过程中不经过检索,专利权稳定性差。同时,从中国专利申请的结构和法律状态来看,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占据相当大的比例。我国农机行业整体落后的状态从专利申请的状况可见一斑。
目前国内的农机市场不是充分的竞争而是低端同质化的竞争,打价格战,很像是温州早期的小商品现象。不少农机企业特别是小型农机企业很少在研发领域投入,缺乏研发能力,主要依靠现成技术。目前国内农机现状是中小型低端产品产能过剩,恶性竞争严重。对于技术含量和生产效率高的大中型产品,不能生产或没有形成生产能力。农机行业仅凭产品的基本功能和低价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长期偏爱,必须强化质量和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在农业机械领域,中国专利申请前十名申请人中,只有福田雷沃重工一家为农机企业,其余均为科研院所,可见我国农机技术研发成果不少依然停留在科研层面,这方面与日本主要农机技术集中在农机企业的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从专利申请质量上看,日本企业在有效发明专利数量和发明专利授权比率上均大幅度领先我国申请人,足以体现我国企业在农机技术研发上的差距和不足。
农业机械分支众多 找准定位是关键农业机械行业门类众多,发展状态参差不齐,每个分支都有各自优势。“企业要根据自身优势,结合我国各地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农艺特点,在全产业链上精耕细作。”尚玉沛说,仔细分析农机产业链信息,农机分支的发展方向是比较容易把握的。
收获机械技术发展直接关系着粮食产量和质量,因此作为收获机械的一种,联合收割机受到了国内外企业的重视,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由于国内巨大的收获市场,外国企业纷纷在我国布局专利,投资建厂。报告显示,截止到2013年5月联合收割机有效的中国发明专利拥有量,国外农机企业为141件,国内企业75件。日本的久保田和洋马都拥有52件,而国内最好的企业拥有量只有个位数。从保护内容来看,国内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脱粒环节,而国外的企业主要集中在收割机的动力行走,而后者技术直接决定收割机的节能效率和适应复杂地理环境的能力。因此,在收获机械领域,无论是专利申请数量还是技术复杂程度,国内企业都面临着激烈竞争。
经济作物机械化是制约我国综合机械化水平提升的短板。在经济作物的耕种收三个主要生产环节中,耕整地机具已形成系列化和规模化,生产也已基本实现机械化;播种机具已经部分解决,如花生、棉花、马铃薯等播种机械在实际生产中都得到了应用,但机具的总体性能和质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收获是经济作物生产最薄弱的环节,定型的机具不多,成熟和批量生产的机具就更少,不少作物的收获机械还没有突破,部分经济作物的播种机械还是空白。种植与收获机械化技术严重滞后,成为制约经济作物生产发展的主要瓶颈。我国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缓慢,农机和农艺结合不够紧密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这方面企业要做大量的功课总体上看,农业机械在耕种收环节上分支众多,国内地理环境复杂,南北东西需求不一,农机市场巨大,无论哪家农机公司都不可能一家独大。企业在全产业链上找准定位,就会有所收获。
农业机械化进入加速道 多措并举加快正向研发我国农业机械化已进入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针对目前存在的诸多薄弱环节,基层农机部门、农机企业的相关专家呼吁,国家应尽快设立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大专项计划,出台扶持农机科研创新的激励性政策,完善农机补贴制度,加快农机与农艺深度融合,提升农业机械化的水平和层次。
王国占建议,设立国家层面的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大专项,加强产业规划指导和科技创新政策扶持,重点攻克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机化关键技术和装备,优先支持研究粮油作物、经济作物的种植、加工全过程机械化,大幅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降低对高端农机的进口依赖度。
李树君认为,应围绕农用动力、收获机械等重点领域,加快建立一批相对独立和面向全行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共性科研创新平台,设立平台专项运行经费,支撑行业重大科研问题和项目的持续创新。
随着土地、石油等资源日益紧缺,发展精准农业是大势所趋。专家指出,我国应在农机重大专项中专门确立精准农业研究方向,给予财政专项支持。重点加强对精准播种、精准施肥、精准灌溉、精准收割机具等精准农业技术和产品的研究开发,推动激光测量、gps定位等智能型机械的发展,提升农机作业质量和效率。
规范行业市场秩序,避免无序恶性竞争。梁启荣建议,主管部门应通过设定注册资本金额、企业员工数等具体标准,提高进入门槛;择优扶持一批重点农机龙头企业,引导规模以上企业兼并联合;小企业应区分市场,向“做专”方向发展,促进行业健康运行。
中国农业网(agronet.com.cn)微信扫一扫: 尽“扫”天下农商情
http://www.2888.tv/news/30775.htm
欢迎转载,转载请保留以上网址
- 云南水稻楚粳28号连续3年创平均亩产世界纪录
- 还是淡储那点儿事
- “海状元杯”规模种植大赛“沂南黄瓜状元”今出炉
- “磷协八条”欲解过剩困局 控制审批居首
- 2015年化肥行业六大常态汇总分析(图)
- 元谋县工厂化育苗促增收
- 减少化肥使用选对方法
- 车用尿素市场发展迎来契机
- 四川阿坝州畜牧良种工程再创佳绩
- 环境友好型农药剂型会议引关注
- 外资农药企业加快在华“攻城掠地”的步伐
- 清华、浙大博士生入驻上海汉和研发中心开展技术交流
- 复合肥,还淡定不?
- 尿素市场大稳小动 局部窄幅上探
- 高粱生产成为四川合江县高产创建重点项目
- 农药包装机市场需求广泛
- 化肥产量带来的思考与问责
- 金砖4国和美国近年来化肥消费烈度
- 黑龙江鸡西虎林市农机培训实现“三个良好局面”
- 南方部分地区或现秋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