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化肥企业探索解困之道
关键词:化肥
近年来,中国化肥行业发展迅速,无论是生产能力、产品结构,还是农民在使用肥料水平及对肥料的认识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氮磷肥产能过剩、新型肥料技术发展慢、肥料利用率偏低等问题阻碍了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作为化肥生产大省,云南化肥生产企业也同样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许多企业在低迷和困境中坚守。面对严峻的产销形势,转型升级迫在眉睫。那么,云南化肥企业目前面临哪些困境?如何寻找出路?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调查。
图为云南富瑞化工有限公司化肥生产装置区一角。(本报记者 马敏 摄)
化肥大省形势严峻期待转型
近年来,国内化肥业发展困难重重,除产能过剩影响企业盈利外,化肥利用率低、环境污染问题也比较突出。
据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化肥专委会秘书长王定坤介绍,我国耕地面积占世界总耕地面积的8.7%,却消费了世界1/3以上的肥料,单位面积施肥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75倍。同时,化肥利用率低,也引起施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
“目前我国农业消费的尿素氮肥接近2000万吨/年(纯氮),通过气态挥发、淋洗和径流等途径损失的尿素氮肥达到1000万吨,折合尿素2100多万吨,直接经济损失450亿元,不仅造成能源与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对环境造成极大威胁。” 王定坤举例说。
而作为化肥大省,云南省在国内化肥行业占有重要地位。据相关资料显示,2012年,云南化肥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3%,在全国排名第三。其中,氮肥生产量为198.58万吨,同比增长7.51%;磷肥生产量为419.98万吨,同比增长11.17%;钾肥生产量为2.2万吨,同比增长37.5%。氮、磷、钾肥产量均跃上新台阶。
但是,随着国内化肥产能严重过剩,销售价格下滑,云南省内化肥企业亏损严重,发展步履维艰。
“目前国内尿素产能达8000万吨,而实际需求仅为6000万吨。产能过剩严重影响了企业盈利,目前云南省的尿素价格也从以前的每吨2500元下跌至1700元左右。由于生产成本过高,云南省内尿素企业亏损严重。”王定坤告诉记者。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卢宗云也表示,目前我国肥料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一是过量使用化肥造成农业投入浪费和效益下降;肥料利用率过低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二是农村劳动力缺乏、农业比较效益低,对肥料提出更高要求,迫切需要先进的肥料技术。
图为云南世耕化肥有限公司生产的新型化肥受到农民的欢迎。 (本报记者 马敏 摄)
发展新型肥料或成解困良方
面对严峻形势,王定坤建议,化肥企业应加大技术创新步伐,产品升级换代,可生产增效尿素作为复混肥料的原料。比如多肽尿素、双酶尿素、海藻酸尿素、锌腐酸尿素、sod尿素、聚能网尿素、金尿素等。
王定坤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我国的增效尿素年产量超过300万吨,占尿素总产量近5%。如果推广面积达到1.5亿亩,将增产粮食45亿公斤,农民增收80多亿元,减少尿素损失超过60万吨。”
卢宗云也认为,肥料行业尤其是化学肥料今后的发展方向应该是高效化、长效化、功能化。高效化,即通过技术研究、生产和使用三个环节努力提高化肥的使用效率,减少农民支出,降低资源浪费,减少环境污染;长效化,即减少化肥使用次数,降低农业生产劳动强度,解决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功能化,即把施肥与抗旱保水、除草防病治虫等农艺操作合三为一,让种地变得简单,为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智能化提供可能。
卢宗云指出,结合我国农业生产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规模小、农业种植效益低等自身特点,采取适合中国农业、农民的新型肥料,是实现肥料高效长效利用的途径。其中,新型肥料需要具备四个标准条件:一是工艺要可行,不能对现有工艺造成损害;二是成本要低廉,如果肥料太贵农民就用不起;三是效果可见,用了要增收;四是对土地、农产品等不能造成污染。
而据记者了解,实现肥料高效长效的途径包括添加抑制剂类的稳定性肥料;对肥料包膜控制其水溶性的包膜类肥料;将尿素与醛类物质反应形成脲醛类物质缓慢分解释氮类肥料;添加高分子有机物利用其特性降低肥料损失的一类肥料等。
根据农业部最新的研究报告,我国目前氮肥利用率为33%,磷肥利用率24%,钾肥利用率则可达42%。而添加增效剂量在1%以下,就可以使肥料利用率提高7%~8%。
据了解,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通过开发植物源的肥料增效剂,用于对化肥进行改性增效。如日本的丸红公司、美国的helena公司等拥有自己独立技术的肥料增效剂多达上百种;欧洲于2011年成立了生物刺激素产业联盟,以促进肥料增效剂在农业中的应用。
当前国内科研院所也加大了对高效肥料的研发。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就是其中一家,该单位在肥料技术研究尤其是高效、长效技术研究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他们从土壤微生物学、土壤酶学、土壤养分循环学等学科入手,发明采用抑制剂干预土壤中微生物和酶的活性,进而实现肥料的缓慢分解释放及在土壤中形态、变化,实现肥料高效利用,并形成了几十项专利技术。其中,该单位研究开发的稳定性肥料在国内是普及率最广、产业化程度最高的一类新型肥料,已与云南昆明农家乐等20多家国内大中型肥料企业开展合作,每年可生产销售稳定性肥料120多万吨;去年,他们又推出聚合氨基酸增效肥料,并与云南玉溪云海工贸公司等企业开展合作。
图为云南祥丰化肥股份有限公司工人正装运化肥。 (孙彤 摄)
先行企业不畏艰难寻求突破
值得欣喜的是,基于高效肥料的较好应用前景,云南化肥企业加强了对高效肥料的开发,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云南世耕化肥有限公司是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开展缓控释肥料合作的企业之一。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开发经营最优质的缓控释肥。经过不断努力,目前该公司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开展战略性技术合作,在云南建立了缓释/控释肥料生产基地。此外,公司在吸取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工艺的基础上,不断优化产品升级、更新。根据各种农作物的生长特点及对养分的需求状况,公司研究开发出一系列专用肥料。从一开始的长效肥,到现今的主打产品缓释型bb肥,在技术方面一直领跑云南省肥料市场。
然而赵波坦言,公司的缓释肥在初期推广中障碍重重。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缓释肥制造工艺复杂,较之普通化肥,每吨要增加成本80~100元,使得缓释肥到了农民手里价格偏高,一亩地要增加投入十几元。二是农民用肥观念守旧,对缓释肥存在认识误区。比如一些农户片面认为只有快速溶解的肥料才是好肥料,而对缓慢释放的新型肥料存有抵触心理。三是虽然缓释肥确有增产效果,但这往往需要精确测产才能直观地呈现出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户使用缓释肥的积极性。
但是,赵波坚信,只要是真正对作物生长有利的,对农户增产增收有帮助的,对农业发展有贡献的,产品的价值终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特别是公司新近推出的缓释型bb肥系列产品,作为缓施肥家族中的最新开发成果,与传统施肥相比,效果相当显著。“缓释型bb专用肥的养分配比可根据作物营养、土壤肥力和产量水平等条件不同而灵活改变,既有科学性,又有针对性。其配方灵活,可弥补一般通用型复合肥因固定养分配比而容易造成某种养分不足或过剩的缺点。同时,供肥均衡,可以提高和保持土壤肥力,提高化肥的利用率。缓释型bb肥是多种原料协调配制,可根据综合因子协调律相互促进各养分利用,维护土壤肥力;并可减少肥料浪费和养分流失,养分利用率可提高20%~30%。”赵波介绍说。
赵波表示,从国家施肥现状及政策导向来看,发展优质高效肥料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中国的缓释肥施用量总体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缓释肥可明显提高肥料利用率,即便按照保守的20%计算,化肥总用量就可以减少1/3以上。推广缓释肥可以说是真正契合了高效、环保、节能的产业发展方向。为此,国家在多次会议中,都强调要加快发展缓控释肥料,并对缓控释肥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公司也将进一步加大对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力度,以更加专业、优质的产品,为中国安全、高效农业尽一份力。” 赵波强调说。
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前景可期
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地处低纬度高原,地形地貌复杂,气候类型丰富多样,其农业生产环境与东部平原地区存在很大差异,对化肥的需求也有很强的地方特点。如果能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开发出符合当地土壤和气候特点的新型肥料,其市场前景必然可期。
赵波介绍说,世耕化肥公司缓释型bb专用肥的养分配比就是在考虑作物需肥特点
的基础上,参考当地土壤养分供给状况而提出的。在云南省的各个地州各种作物上施用效果相当显著,不管是用在大田作物如玉米、水稻、洋芋还是经济作物如咖啡、甘蔗、香蕉、石榴、葡萄、西瓜等水果或是蔬菜上,效果都显而易见,其优势不仅体现在经济价值上,还体现在生态价值方面。
王定坤则表示,自然气候的多样性为云南肥料生产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比如云南热带地区种植的甘蔗、香蕉、橡胶以及桉树等多种经济作物则需要更多的适合生长的专用肥料。这也对云南化肥企业的产品升级换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肥料利用率成为摆在化肥企业眼前的课题。
据介绍,国外一些先进国家的肥料利用率可以达到50%~60%,而如果云南省肥料企业的肥料利用率提高10%,则可以减少约1/3的化肥使用量,在节约能源的同时也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而对于制约云南农业发展的贫瘠的红土地,要丰产则需要加入有机质进行土壤改良。对此,业内专家建议,云南化肥企业可以学习外省经验,多生产一些能改良土壤的有机—无机复混肥。比如可以利用滇池中的蓝藻转化成有机肥料,让政府头疼的废弃物蓝藻发挥价值,真正变废为宝。
http://www.2888.tv/news/29740.htm
欢迎转载,转载请保留以上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