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乐 乐农家
编者按:休闲农业是把农业的生产过程、农民的劳动生活和农村的风情风貌经过科学设计和系统开发,满足城乡居民休闲观光、农事体验、文化传承、科普宣传等功能要求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休闲农业起源于农家乐,通过功能拓展和模式创新,逐渐形成了农家乐、民俗村、休闲观光园、休闲农庄等形式多样、功能多元、特色各异的产业类型。各地的发展实践表明,休闲农业正成为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拉动国内消费的重要途径。近日农业部乡镇企业局以“休闲农业乐万家”为主题举行了座谈会。与会专家围绕休闲农业的地位作用、发展思路原则和工作重点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建议,现摘要刊登。
休闲农业是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朝阳产业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宋洪远研究员:近年来,全国休闲农业快速发展。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农家乐超过150万家,规模以上园区超过3.3万家,年接待游客近8亿人次,年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带动2600万农民受益。
休闲农业成为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有效手段。休闲农业的发展使农业的功能从食品保障向就业增收、生态涵养、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方面拓展,带动了农产品加工、交通运输、建筑和文化等关联产业的发展,推动了一、二、三产的联动。它已更为多元的经营方式,更具创意的经营手法,为传统农业注入了活力与激情,推进了生态、文化和农业资源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
休闲农业成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载体。休闲农业的发展,大幅度增加了农业的就业容量和单位面积的产出,已成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新的增长点。浙江省长兴县顾渚村大力发展休闲农业,290户农家乐,直接从业人员1400人,年接待游客近200万人次,年经营收入1.57亿元。
休闲农业成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途径。休闲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了村容村貌的整治,农家庭院变成了丰富市民生活、增加农民收入的“农家乐”,农业产区变成了亲近自然生态、享受田园风光的景区,正成为各地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方式。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村民按照“修旧如旧”的思路,保护100多个传统农家院,开发50多种特色美食,年接待游客达20万人次,农民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
休闲农业成为城乡居民大众化休闲消费的重要方式。休闲农业低价、短途、短时和以休闲为主的特点,顺应了大众化消费的要求。住农家院、吃农家饭、品农家情、干农家活,缅怀田园生活、品味农业情调、体验收获乐趣、欣赏农业文化、感知农业科技等已成为众多市民周末生活的一部分。
休闲农业成为带动城乡资源双向流动的重要渠道。休闲农业的发展,推动了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向农村集聚,打破了农村要素向城市单向流动的格局,使得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环境,资源配置更加优化,经济文化相互融合,催生了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引领了休闲农业产业的壮大。
从总体上看,休闲农业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适应市场需求、蕴藏巨大潜力、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朝阳产业。政府应加大引导力度,制定相关标准,强化公共服务,大力推动这一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发展休闲农业必须坚持以农为本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刘守英副部长:近年来,全国休闲农业规模日趋壮大,类型丰富多样,综合效益明显提升,成为农村新一轮发展的“亮点”。但是,在休闲农业加快推进的过程中,如何保障农民的利益、彰显农业的特色、夯实农村的基础,实现在休闲农业发展中“提升农业、富裕农民、建设农村”,应该是政府始终坚持的原则。
农业部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思路符合实际。《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发展休闲农业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载体,以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核心,以快速推进休闲农业发展为重点,我认为这个思路是正确的,也是符合实际的。对于激活“三农”要素,提升农业发展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前农民是休闲农业发展的主体。虽然休闲农业类型丰富多样,但从全国层面看,150万家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农家庭院为吸引物的农家乐,仍然是休闲农业的主要业态类型。以农村特色民俗民族文化和古村落建筑为吸引物的民俗村,以及以农事景观和农耕体验为特色的休闲观光园,其主要经营主体仍然是村集体或农民。休闲农庄经营主体虽然以工商资本为主,但大多数都是利用荒山、荒坡、滩涂和农村空闲地发展的,以雇佣当地农民为主,对周边农民有较大的带动作用。例如,湖南省的多数休闲农庄每年支付农民的服务性工资在60-200万元之间,同时所消费的瓜果、蔬菜、肉类都基本上从当地采购。
要健全工商资本进入休闲农业的机制。当前,个别地方也出现工商资本借休闲农业之名乱占耕地的现象,如果不加以规范和引导,就会使“农家乐”变成“老板乐”。我觉得工商资本以合适的机制进入休闲农业领域,对于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实现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规范化服务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关键是在此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农民主体和社会参与的关系,通过政策引导和规范管理,防止工商资本进入后破坏生态环境、侵占农民利益和乱占耕地等问题的发生,保障农民利益的最大化。建议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在突出农民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建立多方参与、互惠共赢的机制;另一方面,要拓宽参与的途径和方式,引导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回流,推动休闲农业提档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发展休闲农业必须坚持科学规划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陈剑平院士:休闲农业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地方政府和工商资本的参与热情。不少地区休闲农业经营规模从零星分布、分散经营向集群分布、集约经营转变,产业功能从单一的休闲功能向休闲、教育、体验等多功能一体化经营转变,空间布局从城市郊区和景区周边向更多的适宜发展区域拓展。但就全国而言,因发展时间短、起步时间晚,休闲农业整体仍存在布局简单雷同、功能单一等问题。而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是规划思路不清,发展不切实际,甚至没有规划。
发展休闲农业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不能“一哄而上”。发展休闲农业不能脱离基本国情,不能照搬别国模式,更不能拘泥现状。实践表明,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是优化产业布局、明确发展方向、构筑产业特色的基础。在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结合当地的资源禀赋、人文历史、区位特点、产业特色、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创新规划理念,突出产业特色,优化功能布局显得尤为重要。这既是解决布局简单雷同、项目同质同构的前提,又是降低发展成本、适应消费习惯的关键,也是提升竞争力、增强持续吸引力的核心。
休闲农业发展必须科学规划、优化布局。不是所有的地区都适宜发展,只有区位优势突出、生态环境良好、产业特色鲜明、市场需求旺盛的地方才适宜发展休闲农业。《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大中城市郊区、名胜景区周边、依山傍水逐草自然生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传统特色农区五类适宜发展地区,基本符合我国国情。建议大中城市郊区要以满足市民消费需求为目标,以设施农业发展为基础,建设集优质农产品生产、休闲观光、度假教育为一体的休闲农业产业带。名胜景区周边要以功能衔接和特色互补为重点,突出服务功能,强化休闲体验,满足游客个性化休闲需求。依山傍水逐草自然生态区要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特有的历史文化,大力发展以美丽田园和农耕体验为特色的休闲观光园。少数民族地区要深挖特色民俗资源,弘扬民族文化,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游和民族风情游。传统特色农区要在稳定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的前提下,强化创意策划,突出文化内涵,拓展农业功能,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提升农业的综合效益。
建议政府在指导各地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要按照《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布局要求,做好区域内的整体规划,引导适宜地区加快发展,变资源优势、文化优势为产业经济优势。
发展休闲农业必须强化规范管理
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张天佐局长:近年来,在部党组的正确领导下,我局以拓展农业功能、拓宽就业渠道、带动农民增收为目标,紧紧围绕规范管理、公共服务、拓展内涵、营造环境等重点任务,通过编制发展规划、制定行业标准、开展典型示范、梳理发展模式、打造服务平台、挖掘文化遗产、推介创意精品等工作,着力推动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使全国休闲农业呈现出“数量提升、质量提档、效益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
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需要政府强化管理。休闲农业从萌芽起步到近些年的快速发展,也只有20多年的历史。农业部门进行规范引导也是近几年才开始的。作为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在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从产业内部看,存在布局简单雷同,项目缺乏特色创意,行业标准不健全,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从外部环境看,还存在思想认识不统一,政策扶持不到位等问题。特别是由于地方规范管理不到位,有些项目存在老板“圈地”建房、盲目开发建设、侵害农民利益和破坏农业环境等问题。这些问题要通过强化规范管理来解决。
我局一直把规范管理作为推动休闲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加强规划引导。为引导各地有序发展,我部于2011年组织制定了《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了发展的思路、原则、布局和重点工作。强调发展休闲农业要遵循“以农为本、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强化服务、规范管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总体原则,把拓展农业功能和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作为发展休闲农业的出发点,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场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重点在大中城市郊区等五类适宜地区发展。鼓励利用荒山、荒坡、荒滩、废弃矿山和农村空闲地适度发展休闲农业。二是规范用地政策。为防止以休闲农业为名,擅自将农用地改为建设用地,农业部与国土资源部于2010年联合下发了《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对休闲农业发展中建设永久性餐饮、住宿等设施用地,要求必须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避免滥占耕地,防止“一哄而上”和工商资本借休闲农业之名圈占耕地。三是开展典型示范。通过与国家旅游局联合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创建活动,培育了一批产业优势大、示范带动能力强的示范县和示范点,总结了一批发展模式,树立了一批示范典型,正在成为带动休闲农业发展的典范。四是制定行业标准。根据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实际,结合休闲农业产业特征,分期分批制定了休闲农业行业标准,引导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健全运营设施,提升服务质量,规范经营管理,强化安全保障。这些工作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指引了发展方向,对推动全国休闲农业科学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我国休闲农业蕴含着巨大发展潜力。“十二五”是旅游消费向休闲消费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国悠久的农耕文明,浓郁的乡村文化,多彩的民俗风情,优美的田园风光,恬淡的生活环境,必将成为休闲消费的主阵地。休闲农业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有着良好的前景。下一步,我局将进一步强化规划引导,深化规范管理,加大公共服务,营造发展氛围,提升发展内涵,不断推进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发展休闲农业必须提升功能内涵
中国农科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刘旭院士:乡土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休闲农业持续发展的灵魂。我国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浓郁醇厚的乡村文化,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只有在动态发展中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继承,否则很容易湮灭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在休闲农业发展中,必须挖掘乡土文化,展示农耕文明,走特色化经营、差异化发展、人文化创意的发展道路。
完善创意产业与休闲农业对接的机制。2012年农业部以“创意提升农业、休闲改变生活”为主题,组织开展了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活动。据有关资料显示,1万余件以玉米皮、麦秸、粮食种子、树根树皮、畜禽羽毛等农副产品为原材料的创意精品,在展示期间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现场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投资签约额累计超过6亿元。我感到,这个活动很有意义,不仅达到了扩大创意产品影响力,培育创意理念的目标,而且探索了推动创意产业发展、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的机制。建议农业部加大创意人才队伍的培养,创新创意产品推介的方式方法,完善创意产业与休闲农业对接的机制,引导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牢固树立创意理念,以此提升休闲农业的文化软实力和持续吸引力。
进一步丰富休闲农业发展资源。我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息发展中,创造了种类繁多、特色明显、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农业文化遗产。但由于缺乏系统有效的保护,在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加快推进和现代技术应用过程中,一些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被破坏、被遗忘、被抛弃的危险。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对弘扬中华农业文化,增强国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把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丰富休闲农业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来开发利用,能够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带动遗产地农民就业增收,实现在利用中传承和保护。去年,农业部按照“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思路,开展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很好地弘扬了中华传统农业文化,营造了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氛围。中国工程院专门立项启动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决策咨询课题,由6位院士牵头研究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国家战略。建议进一步完善认定标准和管理办法,加强业务指导,持续推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创新动态展示方式,加大宣传推介,提高全民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意识;积极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部门推介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让全人类共享中华农业文明的成果。
发展休闲农业必须保护生态环境
中国科学院李文华院士:休闲农业的发展正逐步改变着部分农村人的生产方式,正悄然改变着众多城市人的休闲理念。当前我国休闲农业快速发展,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方面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还存在着部分经营主体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垃圾、污水等无害化处理设备落后,甚至部分经营主体没有环保设施等问题。虽然目前还不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但从长远看,有可能成为影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隐患。
生态环境是休闲农业赖以发展的基础。良好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是吸引消费者前来休闲度假的重要因素,是休闲农业区别于其它服务业最本质的特点。乡村让你更休闲,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乡村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纯净的水质,健康的食品。如果环境受到破坏,乡村休闲度假将失去吸引力。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环境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休闲农业的经济效益,决定着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前景。
休闲农业的发展要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在休闲农业快速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经营粗放,个别具有资源、生态与人文优势的地区被过度开发,在旅游旺季就尽可能多地接待游客,资源与环境难以承受;在淡季又不去很好地进行生态修复,使得原本美丽的乡村环境遭到损害,甚至造成水体污染、自然与人文景观破坏,失去吸引游客的资源,也不利于休闲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要引起高度关注。建议政府加大宏观指导力度,引导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牢固树立开发与保护并举的理念,在统筹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情况下,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研究出台有关政策,推广相关环保技术,引导经营主体改造垃圾收集、处理等环保设备,实现生活垃圾和农业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围绕休闲农业集中区域,如农家乐聚集村,集中建设垃圾收集和无害化处理站点等公共环保设施,提高集中区内公共环保服务能力,为农家乐等小型经营主体提供便捷条件。
发展休闲农业必须加大公共服务
北京市农委任荣处长:对于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群,远离钢筋水泥制造的“城市森林”,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亲近“市外桃园”的需求越来越强。但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由于能力有限,难以进行有效的广告宣传,造成了供需信息对接不畅的局面。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源是政府公共服务的缺失或滞后。
供需信息对接不畅倒逼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全国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大多数是农民,受文化程度不高,对信息技术了解不够,经济能力相对较弱等因素影响,难以利用各种传媒渠道宣传。即使部分有能力的经营主体建立了网站,但因知名度低,也成为信息海洋中的孤岛。面对诸多经营主体需要发布信息、展示经营特色,大量消费群体需要查询休闲信息的矛盾,迫切需要政府通过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来破解。
休闲农业服务信息“进城入户”工程是政府加强公共服务的重要举措。针对消费者“电话问不到、网上搜不到、开车找不到”消费信息,经营者自身力量薄弱难以建立高效的信息发布机制,休闲农业供需信息对接不畅、公共服务滞后的突出矛盾,农业部于2011年启动实施了休闲农业服务信息“进城入户”工程。通过开发休闲农业服务信息中央数据库,建设“魅力城乡”网站,建立手机短彩信服务平台,发布苹果和安卓智能手机客户端,开通全国休闲农业信息咨询热线等途径,全方位、多渠道、跨平台搭建休闲农业服务信息“进城入户”直通桥梁,探索了新时期休闲农业公共服务的新模式。这个平台将信息技术作为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突破口,遵循政府扶持、市场运作、共建共享的原则,按照省、市、县、村四级架构设计,并将网络、电话、智能手机等终端跨媒介集成,不仅适应了消费者随时随地查询信息的需求,而且为宣传地方休闲农业留出了空间。目前寓意“365日生活天天精彩、960万国土处处美好”的魅力城乡网(www.365960.com)入库经营主体信息已超过12万家,每天浏览量超过10万次,备受社会公众的认可。
加大工作力度做实公共服务平台。建议加快分网站的建设力度,加大对各地经营主体信息的收集整理,不断充实中央数据库,合力构建以“魅力城乡网”为核心的全国休闲农业公共服务平台。适应消费者需求,改版升级网站,完善智能手机客户端和微信发布平台,按照区域和特色,定期推出一批精品线路和精品景点。加大平台的宣传推介,扩大社会影响,让更多的消费者使用,引领休闲消费热点的形成。
http://www.2888.tv/news/27285.htm
欢迎转载,转载请保留以上网址
- 内蒙古:新农机新理念破解难题
- 山西尿素步步艰难 出路在哪?靠谁解困?
- 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
- 恭贺北京优农国际经火爆农资网与海南海口黄经理达成合作!
- 尿素企业别被冻僵了
- 浅谈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开发
- 如何判断假种子
- 加拿大禁止化学合成农药用于草坪 以减少农药暴露
- 硫酸钾的市场前景依旧光明
- 浙江省农药化肥减量成效显著
- 种植水稻的重要因素
- 百威德(寿光)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积累,让你少走弯路
- 2016粮价继续低迷,农资人如何自救?
- 江西南昌县上半年发放农机购置补贴1950万元
- 加速化肥产业市场化之路
- 哪些作物适合安装滴灌?
- 货源偏紧,硫酸铵市场稳中有涨
- 2012全国农机订贷会什么时候开展?地点在哪?
- 农药发展重点应该放在哪?
- 业内预计草甘膦将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