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小土豆如何成就大产业
近年来,广西马铃薯产业发展异军突起,据最新农情统计,2012年,广西秋冬种马铃薯播种面积94.08万亩,成为中国南方地区最大的冬季马铃薯生产基地。仅此一项,广西近5年来就新增粮食70万吨,农民增收15亿元。马铃薯产业已成为广西打造地方特色优势产业的新亮点和促进农民钱粮“双增”的重要途径。
广西如何将小土豆做成大产业,已成为摆在各级领导特别是农业部门面前的一道大考题。
1优势:
“三优”并存,广西发展马铃薯产业得天独厚
马铃薯又名土豆,原产于南美洲,在广西已有100多年的种植历史。但因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技术较落后,产量效益低,广西马铃薯生产一直徘徊不前。
随着马铃薯作为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的地位日益突显,广西从中看到了发展马铃薯的巨大潜力,也发现了广西种植秋冬季马铃薯得天独厚的优势。
气候优势。每年10月至第二年4月,广西平均气温为13.3℃—20℃,十分适合马铃薯生长和薯块膨大。
市场优势。广西马铃薯每年1—4月份上市,正好处于全国马铃薯鲜薯供应的空档期和蔬菜春淡季节,加之毗邻消费市场巨大的粤港澳和东南亚各国,市场前景看好。
资源优势。广西常年冬闲稻田超过1000万亩,还有500万亩以上的冬闲旱地、幼龄果园、落叶果园可以种植马铃薯,土地资源丰富。
广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负责人欣慰地谈到,得益于这些优势的发挥,目前广西马铃薯生产以冬种为基础向春种、秋种发展,以冬闲稻田为基础向幼龄果园、旱地发展,以桂南为基础向桂东南、桂西北方向发展,应市时间从传统的二、三月份拓展到元旦至五一前后,且发展态势良好。
2现状:
十年打磨,广西成南方地区最大马铃薯生产基地
如何将广西种植马铃薯的条件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自治区农业厅粮油处处长李如平谈到,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广西就整合农业科研、教学、推广等技术力量,进行试验,逐步形成和完善了一整套冬季马铃薯免耕栽培技术体系。
这一新模式被群众形象地概括为“摆一摆、盖一盖、捡一捡”,就是播种时把种薯摆在地上,然后用8—10厘米厚的稻草覆盖,收获时翻开稻草捡起即可。其带来的好处是,比传统意义上“精耕细作”每亩省6~8个工时,节本降耗150元;提高产量20%~40%,平均亩产超过全国马铃薯平均亩产近一倍,每亩可增收300元以上。
今年4月,记者在武鸣县双桥镇马铃薯基地采访,听到群众如此夸道:“摆一摆、摆出新技术,盖一盖、盖出好收成,捡一捡、捡到心里甜”;“扒开稻草看一看,地上全是金蛋蛋”;“免耕薯,大又圆,早上市,赚大钱”。
多次前来广西考察的国际资深马铃薯专家孙慧生感叹颇深,她认为广西冬种免耕马铃薯种植是“一场农耕革命,创新世界模式”。
记者了解到,为了推广应用这一新模式,从2003年起,自治区农业厅就把秋冬种马铃薯作为“一号技术”、“一把手工程”、“第一战略”来抓,并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人员编制出台了国际上第一个“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技术规程”地方标准;层层签订责任状,累计建立了100个以上高标准千亩连片示范点;开办培训班2000多期次,培训人数40多万人次。
同时,通过推广“公司+基地+农户”、“能人+基地+农户”、“协会+农户”等经营模式,应用推广广西近年来自主创新集成的黑色地膜覆盖栽培、幼龄果园、新植蔗间套种技术以及水肥一体化等先进实用技术,促使广西农民发展马铃薯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区内外众多企业、经济能人纷纷参与。
据统计部门初步统计,广西秋冬种马铃薯播种面积由10年前的不足20万亩,发展到2012年的94.08万亩,一举成了中国南方地区最大的冬季马铃薯生产基地。农业部三度在广西召开现场会,推广广西经验。
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屈冬玉在大会上如此评价:“广西马铃薯产业现在是十年磨一剑,小试锋芒,二十年磨一剑,将锐不可当。”
3难题:
五个不足,成广西马铃薯产业发展绊脚石
尽管广西发展马铃薯产业有基础、有潜力、有优势、有成效,但广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徐世宏坦言,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种子供应不足。目前广西马铃薯脱毒良种主要从内蒙古、黑龙江、云南等地调进,没有相对稳定和一定规模的专供基地,脱毒良种供应面积不到目前种植面积的50%。
财政扶持不足。广西每年仅有区区的几百万元专项扶持经费,与先进的马铃薯生产省(区)相比,差距甚大。
技术到位不足。广西大部分农民以种稻为主,对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缺乏了解,加强对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技术到位率已迫在眉睫。
机械生产不足。目前广西马铃薯生产过程中的播种、施肥、盖膜、上土、追肥、收获、分级、运输等环节,绝大部分依靠人工劳作,机械化程度很低。
加工销售不足。广西马铃薯以鲜销为主,冷链物流设施、设备缺乏,精深加工几近空白。产品绝大部分依靠外地老板到田间地头收购,销往武汉、长沙、广州等地。
记者在多年报道广西马铃薯生产中,发现种子供应短缺、专业市场欠缺,已导致农户种薯难、卖薯难。虽然广西种植面积大,但连片3000亩以上的基地难觅踪迹,全区没有一个像样的马铃薯专业市场,直接从广西销往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的马铃薯少之又少。
4对策:
多轮齐驱,广西小土豆才能成就大产业
广西“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均耕地不足0.8亩,要在有限的土地上要粮食、要产业、要增收,利用冬闲田发展马铃薯,无疑是个很好的办法。
如何把马铃薯产业做大做强?记者在和农业专家、外地客商、种植农户代表座谈中,大家谈得最多的是,建议上级在政策、资金上给予重点扶持,相关部门分工合作,多轮齐驱,“同下一盘棋,共做一桌菜”。
徐世宏谈到,广西要在“十二五”期间实现150万亩秋冬种马铃薯生产目标,必须争取获列入国家马铃薯种薯补贴范畴,建议自治区农业厅把发展秋冬季马铃薯当做一造粮食作物来抓,建议自治区财政加大扶持力度,重点扶持脱毒良种繁育、良种购置、机械化生产、新技术推广、冷链储藏等薄弱和关键环节。
而马铃薯专家孙慧生认为“种子定大局”,要解决好脱毒种苗问题,广西需加强与外省的合作,建设好一批区外稳固的脱毒良种繁育基地,保证脱毒种薯的供应。同时,在广西的一些高寒山区和特殊气候区建立一批区内脱毒种薯夏繁基地,缓解秋冬种脱毒良种紧缺的不利局面。
在记者的采访对象中,有的建言,应加强宣传,以便解决商贩不知哪里有、群众不知卖给谁的问题;有的献计,广西应扶持建设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搞适度规模发展,建专业市场,不能老是“提篮小卖”;有的提议,在加快土地流转、扶持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中,广西应引导各类型生产经营组织调整产业布局,推动马铃薯产业向各个优势产业带集中,不断提高马铃薯产业化水平。
甘肃客商郑兴虎则建议广西“反弹琵琶抓销售”,扶持龙头企业、经济能人到北京、广州、上海、武汉等地建立马铃薯销售点,利用北方鲜薯迟上市两个月的空档,大力拓展北方、粤港澳和东部沿海等国内市场。
专家们的“把脉听诊”、客商们的出谋献策,无疑为广西把小土豆做成大产业指明了方向。若能如是,广西就能实现把资源变产业,把产业变财富,为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http://www.2888.tv/news/25830.htm
欢迎转载,转载请保留以上网址
- 如何走出一条农业转型升级新路子
- 微生物为降解除草污染危害取得重要进展
- 哈尔滨市又一次建设31座智能化水稻育苗工厂
- 俄边疆区农业部:俄土关系尖锐化不会影响粮食出口
- 农资行业的机遇与挑战
- 智能化配肥机走进田野
- 根据蔬菜类别选择除草剂方法介绍
- 化肥迷途:中国农业对化学肥料依赖难题
- 嵊州市举行全国茶园新农药应用与示范现场会
- 农业部官员:食品安全问题有一半以上是炒作
- 直播稻土壤封闭药要点有哪些
- 山西应县加快品牌农业建设
- 坚决打好秋冬种攻坚战夯实明年夏粮丰收基础
- 国内尿素稳中略好
- 车用尿素市场“十三五”期间有望迎来爆发增长
- 2016年拟颁发农药制剂产品生产批准证书名单(第五批)公示
- 安徽宿州2014年第二批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即将启动
- 如何当好农资店女老板?
- 山西省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趋势预报
- 农药行业推行hse刷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