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难题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公布的最新监测结果显示:丹江口库区水质保持国家一类饮用水标准。4月25日,淅川县环保局工作人员称,这是丹江口库区水质连续3个月稳定在一类标准。
在整个丹江口库区中,淅川县的水面为56%,淅川县作为核心水源区,水质的保护重任不言而喻。
“生态保护”,自从移民搬迁任务完成后,在淅川县不仅成为领导干部的口头禅,而且对老百姓来说,也成为自觉行动。
为了不污染湖水,岸边的地不再耕种;为了不污染湖水,比如像黄姜这样能赚钱的作物也不再种植;为了不污染湖水,好多企业关的关、停的停、转的转,农业生产、工业经济一度陷入低潮。淅川人说,“就是不发展,也不能污染湖水”。
由此可见,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这一矛盾,在淅川县表现得多么突出,大有“你死我活”之势。
2012年初,县委书记马良泉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曾将淅川与临县西峡有一个对比,他说:10年前,淅川的工业总量是西峡的2倍多,但现在淅川落伍了;而在生态上,就森林覆盖率来看,西峡已接近80%,淅川仅有45%。
这个对比可以说明两点,一是淅川的经济发展面临着史无前例的瓶颈制约,二是生态也并非是经济发展的拦路虎,经济发展也并非一定要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如何打好“生态”这张牌成为淅川县委、县政府考虑的首要问题,而最终的考虑结果是:“把经济装进生态的篮子”,建设渠首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一个现实的问题是,“生态”这个篮子本来就小,怎么装得下“经济”这个大盘子?淅川县委、县政府的态度是: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一定要树立“把丰碑刻在青山上、把政绩溶在碧水里”的发展理念,全面推进生态环保各项工作,下定决心治理水污染和水土流失,在渠首大地筑起牢固的绿色生态屏障。在治污防污上铁腕出手,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累计关停并转小冶金、小化工企业338家。龙头企业淅铝集团的矿热炉虽然效益非常高,而且也能够排放达标,但因为仍然污染空气,被毅然炸毁。同时,大力提升治污能力,建成治污设施160台(套),年处理废水474万吨、废渣5.2万吨。10余个试点村建成人工湿地,让库区农民用上了“傻瓜式污水处理系统” 对于水土流失,坚决大力植树造林,锁住一方水土。环丹江口水库沿岸600公里的水岸线上,载满了芦苇、竹柳等净水植物,正构筑起完整的生态隔离带。吸收社会投资林业发展资金1.5亿元,全县活跃着35支造林专业队,每年造林成活率达90%以上,造林合格面积连续5年位居全省第一。“造林明星”石廷乐,带领专业队12年造林8万余亩,仅最近3年就绿化了30多个石漠化山头。蓄水保土,控制沙土流失,对境内56条小流域进行综合整治,共完成治理面积971平方公里,治理区植被覆盖率已达58%,年减少土壤流失200万吨。
淅川县一手抓生态造林,一手抓防污治污,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营造林面积连续5年全省县级第一,令淅川的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提升,进一步强化了其“生态”优势地位,也为淅川高效经济示范区的建设创造了条件。
数据显示:2012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57.9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5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8.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4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83元,同比分别增长12.4%、41%、24.6%、13.8%、19.9%。
事实证明,插上了“生态”的翅膀后,淅川的经济有了质的飞跃。
淅川县农业局长赵红伟曾长期在乡镇工作,他说,淅川现在发展农业的指导思想非常明确,那就是生态、高效。已从过去的“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传统种植中跳出来,选择那些生态好、效益高的作物种植。
老城镇镇长樊涛深有感触,移民搬迁后,老城镇留下了大片的荒芜坡地。到底种植什么才合适,一直困扰着大家。去年底,他带领村干部去了一趟浙江安吉,在那里看到村村户户都在山坡上种竹子,多的有十几亩,少的也有七八亩,家家户户住的都是小洋楼。
回来后,村干部们积极带头种植,广大乡邻也跟着种植,现在老城已种植竹子3000亩。樊涛说,大家的积极性非常高,多的人家种了600多亩,种上百亩、几十亩的大有人在。
目前,淅川已形成以茶叶(油茶)、金银花、湖桑、核桃等为主的高效生态产业雏形。去冬以来,新发展金银花2.3万亩、茶叶(油茶)3.1万亩、设施蔬菜1600亩以及软籽石榴、竹柳、玫瑰等其他生态产业1万余亩,建成茶叶(油茶)、金银花、湖桑、软籽石榴等五千
亩以上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10余个。建立辣椒、花椒、茶叶(油茶)、“丹水鱼”、柑橘、核桃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96.2万亩,被认定为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县。
农业向生态、高效发展,工业也不例外,淅川工业业内人士称之为“生死转型”。
由于历史原因,淅川的工业转型面临四大难题,县政府办公室经过调研后,主要归结为:产业集中度低,行业多而杂、小而散;具有严重的“依电症”,不仅耗电多,而且欠费也多;产品档次低,主要是品牌少、含税也少;还有动力不足,由于招商难,不愿转。
县委、县政府认为,现代经济发展的规律是工业化、城镇化,淅川县的战略重心不能始终放在农业,停留于“农耕时代”,必须在工业发展上取得突破,否则将会贻误发展良机。
淅川以建设全省示范性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以打造淅铝、淅减、福森、中原轻工四大产业园为重点,通过投资拉动、项目带动、政策驱动、服务推动四措并举,强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4月24日,走进淅水集团,偌大的花园式厂区干净整齐,空气清新,让人很难与烟雾缭绕、灰尘密布的水泥厂联系在一起。为治污,这家公司斥资4.5亿元上马了新型干法水泥
生产线,应用36项新技术,把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废气、废渣回收利用。
在这次工业转型升级中,淅川把生态文明理念较好地融入进去,大刀阔斧地关、停、并、转高能耗企业,338家中小企业从此退出淅川。然而,淅川的工业生产并未受到严重冲击,反而逆势增长:2012年,全年完成工业生产总值360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38亿元,增长19.7%;增加值61.7亿元,增长19.1%,高出全省平均增速4.5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241.9亿元,增长20.5%;利税28.1亿元,增长22.4%,工业总体实力排在南阳市13个县(市区)第二位。难能可贵的是,淅川还获得了“河南省十快产业集聚区”荣誉称号。
实践证明,淅川以生态之名发展经济,在求解“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探索。但是,对于淅川来说,“生态治理”的任务和难题还有很多,其破解“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难题的过程还将极为艰苦。
毕竟,淅川县还是国家级贫困县,发展不足仍然是面临的最主要矛盾,还需要国家及相关部门予以扶持,才能确保淅川“山清水秀、民富县强”。
http://www.2888.tv/news/23873.htm
欢迎转载,转载请保留以上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