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农资行情 >> 正文

关注三农发展:未来中国谁种地?


来源:农资1号网      分类:农资行情      时间:2013年5月5日      阅读次数:

前不久,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央政策研究室、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农业部、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在京召开座谈会,专门研究将来“谁来种地”问题,足见中央对“三农”未来发展的重视与关注程度之高。
我国人均耕地资源相对较少,“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粮食是一个事关国家大局的战略问题,这是社会的共识。将来“谁来种地”的问题,其实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为什么要讨论“谁来种地”?
在讨论“谁来种地”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当下的农业、农村与农民现状。

农业效益偏低,土地撂荒日益严重

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它关系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农村经济发展,也关系着农民的生产与生活。
随着农村社会保障缺失背景下面临的诸多问题,如土地保障与地方利益的抗衡,土地保障功能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等,再结合当前农村种粮成本大、土地流转困难、农民工外流、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自然灾害严重、农业收益日益低下等诸多因素,就加速了土地撂荒的进程。
造成土地撂荒深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城市有稳定工作的离农者对土地经营的积极性大大下降。即使这些人有一定的投资能力,也会将投资重点转向非农产业,对他们而言,农村土地仅是他们抵御风险的最后一道屏障。其次,目前农村土地流转还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和市场中介服务,导致土地流转成本过高或根本无法转出,从而使许多进城务工农民减少了对农业土地生产的投入,甚至放弃而造成撂荒土地。最后,“现代农民”缺乏对土地的特殊情感,对土地的依恋几乎为零。故此,土地撂荒势必成为必然。
诚然,低效率的土地利用或者撂荒,对于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提高、国家粮食安全等发展有很大的隐患。

城镇化速度加快,“五鬼”闹乡村日益严重

据统计,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27%.与此同时,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青壮年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以及农业收入占农村家庭收入的比重,都降到了50%以下。截止到2011年底,我国农民工数量已达2.46亿人,而且每年还在以900万~1000万的速度增加。但务农农民,尤其是高素质的青壮年农民数量却急剧减少。据2010年不完全统计,50岁以上农业从业人员已经达到40%,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到70%以上。自2006年以来平均每年以2%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6年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时,农业劳动力中50岁以上者所占比重将超过50%.
当下流行说留守农村的是“三八”、“六一”、“九九”部队,还有一种说法是三支队伍进城,“五鬼”闹乡村。即农村有资金的人、有知识的人和有姿色的人都进城了,留在农村的几乎是老人、小孩、懒汉、大龄单身汉与丑女人。
这样的“386199”和“五鬼”,成了国民素质的“洼地”与“短板”,高效率农业设施装备难以利用、高水平农业科技成果难以转化,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

集约化程度低,现代农业推进缓慢

撇开“土地抛荒”、“386199” 及“五鬼”之说,现代农业的发展还要彻底摆脱“单打一”和“一户一小块土地”的落后生产方式。
众所周知,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焕发出农民的极大生产热情,粮食产量持续增长,农村出现勃勃生机的景象,农民开始日益富裕。
但时至今日,包产到户这种生产模式的潜力几乎挖掘殆尽,并且出现了时代局限性。就现实而言,一户一小块责任田的农村生产方式并不能让农民发家致富,农民一家数口耗在“一亩三分地里”,也刨不出金子和银子。另外,农民“单打一”和“一户一小块土地”的落后生产方式也无法奢谈什么农业生产技术的集约化和农业劳动的集约化。
很显然,破解“谁来种地”的难题,应该从土地改革和农业生产方式上寻找变革之路。温家宝总理在《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道路》中指出,这些年中央确立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导方针,集中力量办了很多事关农业农村长远发展的大事、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好事,很多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意义。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三农”发展进入又一个“黄金期”。

企业种地,破解难题

那么将来“谁来种地”呢?笔者以为,未来中国只有“企业来种地”,方能破解一切难题。

“企业种地”,快速实现农业现代化

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9个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发展的前途和方向是走现代农业,“企业种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路径。
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依笔者看来,“一户一小块”的责任田生产方式已经不适应目前的生产状态,而走出困境的最佳方式就是通过土地改革政策,进行农村土地整合,即通过“化零归整”,让土地“有偿转让”或“流转”到企业。只有让企业来种地,种地才有高效益;只有企业来种地,才能彻底地颠覆农村落后的生产方式;只有企业来种地,农业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科技化、生态化、创意化、品牌化和城镇化方能成为现实。长此以往,“一镇一品”、“一乡一色”和“一村一景”的新农村指日可待。

“企业种地”让农民坐地生金

农民种玉米,一亩地一季最高产量1000斤,按照市场最高价一斤一块一毛钱,全部卖掉就是1100元,刨掉种子、农药、化肥等投入,最后剩不了几个钱。而且这还不包括人工费,“费老劲却不赚钱”!
那么,怎样让农民富起来,让农民“坐地生金”呢?“企业来种地”可以根本破解这一难题。“企业种地”一方面在保证农村土地所有权性质不变、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土地农业用途不变的前提下,实施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让土地成为类似商品的东西,将农村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让企业对其土地进行经营。这就大大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和机械化专业水平,从而增加了土地的使用价值。
另一方面,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农民,可以将土地作价、折股作为资本从事股份经营,把土地存进“企业”合作经营并获取资产性收入,也可以将土地转包、出租、转让给企业“坐地收租”.
凡是将土地“存入”企业进行经营的农民,都可以领取租金或分得红利,再加上返聘的一部分工资收入,这样一来,农民的收入较以前会成倍增加!“企业种地”最终“转”活了土地,“转”富了农民。

“企业种地”回归职业农民属性

温家宝总理指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规模化,需要培养一代新型农民。要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鼓励有文化和农业技能的青壮年农民留在农村。这件事关系农业长远发展,要作为一项基础性重大工程来抓。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一定要剥离农民的身份属性”。改变农民属性的办法就必须抓好新型农民培养工程,大力发展农民培训和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人才,建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实用人才队伍。此外,还要特别注重对农村创业人才的培养。
土地流转到企业后,农民逐渐与土地分离,其身份再也不是农民,他们之中大部分会被返聘到企业,从事“九化”“三品”农业经营。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未来企业中种地的“农民”必须是经过中等职业教育和专业培训后,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有知识、爱农业,能从事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务工经商的新型职业农民,这是新形势下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http://www.2888.tv/news/23844.htm
欢迎转载,转载请保留以上网址
北京正开天力肥业有限公司
相关信息
河南立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供求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