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来袭,如何打赢防控突击战?
蓝天白云下,一尺多高的麦苗绿油油地一眼望不到边际,记者在河南省鹤壁市12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的棋盘格里穿行,不时会见到三五个穿着橘红色防护服的人背着机动式喷雾器并排走在其中“带药侦查”。
自冬小麦拔节孕穗以来,偏重发生的病虫害成为中后期田管的一个突出问题。据河南省农业厅植保站统计,截至4月10日,该省累计发生各种病虫面积达5972万亩次,比常年增加1000万亩次。其中,小麦条锈病从3月15日开始发生,比上年提前20天,已有16个县发病,面积接近50万亩。
来势汹汹的病虫,挑战的不仅是小麦生产第一大省河南。来自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小麦主产省份的病虫害监测结果均显示了这一趋势。据农业部调度汇总,截至4月上旬,全国小麦病虫害累计发生2.03亿亩,比去年同期增加58%。
“随着气温回升和降雨量增加,小麦病虫害将会加快发展。”全国小麦专家技术指导组副组长、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表示,“中后期田间管理,重中之重是病虫害防控。”在近日举行的防病虫促春管保丰收现场会上,农业部要求11个冬小麦主产省立足“虫口夺粮”,突出赤霉病、条锈病、纹枯病,小麦蚜虫、麦蜘蛛、吸浆虫,着力打赢病虫防控突击战。
在“三病三虫”中,主产省最紧张的是赤霉病和蚜虫。“今年赤霉病田间菌源量非常高,比去年高30%~40%,加上去年秋播时间长,病菌易感期从3~5天延长到7天。”江苏省植保站站长田子华说,现在分管省长对赤霉病是“每会必讲”。安徽省植保总站站长王明勇介绍说,该省赤霉病的田间带菌量达到了近几年平均数的2倍以上,而且今年天气偏旱,穗期蚜虫也不会少。“根据经验,4月20日蚜虫就会上来。”河南省植保植检站站长程相国说。
“今年江淮和黄淮地区降水较多,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赤霉病发生。”长期从事赤霉病防治研究工作的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周明国介绍说,赤霉病具有突发性、快速传播性、毁产性特征,还会危及生态安全。由于小麦高产品种抗病性较弱且已产生抗药性,防治不当将导致防效下降甚至失效。他建议结合“一喷三防”,在小麦扬花初期确保第一次用药,在重病区或遇连续温湿天气5天后第二次用药。
4月11日,中央财政下拨17亿元资金,实现了小麦“一喷三防”补助生产省全覆盖,并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补助资金从4亿元增加到8亿元。此前,江苏省已经提前完成了“一喷三防”省级采购招标,山东省济宁市由市级财政预支经费开展了小麦病虫害防控,而安徽省霍邱等县也在3月底启动了“一喷三防”物资招标。
“正在集中采购药品,最迟4月20日要发到农户手中,现在时间很紧张,药品也比较紧张。”王明勇说。田子华最担心的也是药源出现缺口:“多菌灵前期产量偏少,有的厂家刚开始生产,我们在密切关注。”“防治赤霉病的特效药氰烯菌酯在陕西根本买不到。”陕西省植保总站副站长冯小军坦言。
除了备药,谁来施药、什么时候施药也会直接关系到病虫防治的效果。“如果不能适期防治,不仅会导致防效下降,还可能造成药害。”周明国解释说。为此,各省纷纷在加强病虫害预警的同时,将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作为扶持的重点,努力扩大统防统治作业面积。全国5个粮食高产创建整市推进试点之一的鹤壁市,就组建了37个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
“从上个月开始,合作社应用无人驾驶农用机开展小麦病虫害防控,作业面积已经超过2万亩。”河南省安阳市安农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吴春波说,今年,合作社投入1000万元买了30架无人驾驶农用机,每架飞机每分钟可以喷药2亩,很受规模化经营的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欢迎。
“从‘人背机器’到‘机器背人’再到直升飞机,近十年来植保机械有了很大发展,能够满足当前的防治需求。”中国农业大学药械与施药技术研究中心教授何雄奎认为,问题在于如何让这些先进的植保机械发挥作用,关键是政府要有投入。据了解,背负式机动喷雾器等小型植保机械目前已纳入农机购置补贴。
http://www.2888.tv/news/22210.htm
欢迎转载,转载请保留以上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