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缺席家庭农场试点 经营农场还得靠职业农民
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刺激下,孟津县小浪底镇北达宿村的王小伟,注册了“孟津县绿洲家庭农场”。
这是河南农民在政策刺激下的“自觉性”。
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河南省委、省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农村发展实施意见,“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其实,对农业大省河南而言,近年国家的家庭农场试点,并没有布局到管辖范围内。
资料显示,近年来,农业部在全国确定了33个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地区,已发展家庭农场6670多个,其中主要集中在上海松江、湖北武汉、吉林延边、浙江宁波、安徽郎溪等地。
河南省农业厅相关人士受访时称,这些家庭农场的试点主要集中在沿海、沿边地区。他认为,沿海地区比如上海、浙江等地,由于城镇化率高,农民早已变为产业工人了,土地流转较早,集中度较高,便于发展家庭农场。而像吉林延边等地,人均耕地多,规模大,也便于集中流转发展家庭农场。
家庭农场试点没能在河南落地,但这不妨碍河南家庭农场的蓬勃发展。
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3月27日到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先后到江苏、上海考察。
在田间地头,李克强说,土地里是可以打出黄金来的。当然这个打出黄金是有条件的,小块不行,要大块,要规模,要探索股份合作、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等形式共同发展的现代农业新模式。
王小伟很欣喜,他要加大对农场的投入,还要研读政策,让自己的农场跟上时代步伐。
也许会催生“职业农民”
家庭农场的令人遐想空间,让许多人产生了到农村租地的念头。
可这个活儿未必好干。
“这对种地人的要求很高,连一般的农民都可能胜任不了。”孟津县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说,“家庭农场催生的,多是职业农民。”
试点地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家庭农场主张小弟,是这种农民中的代表,除了会种田,他还会多种技能。
他摸索出的一些种田窍门已经在推广。比如:6月10日前播种的水稻一定会高产,亩产1200斤以上。过了6月10日播种,就要差100斤~150斤。水稻在开花繁育期,不能喷除草剂,否则会伤苗。
王小伟说,耕种上百亩地的农场主,种是一方面,收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是要有市场经济意识,“因为农场和企业没啥两样,要学的功课很多。”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巡视员关锐捷表示,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发展“家庭农场”,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要解决职业农民的问题。
中国农业由于人多地少的矛盾,农民所经营的土地不足以保证最基本的经济收入,土地经营者以“农忙而归,农闲外出”的打工农民占主体,
“专业农场、家庭农场,更多的是考虑它有一定的经营规模,形成固定的、稳定的一个职业,这是农民最关心的事,而这个在国外是有一些法律法规来保证的。我们需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再制定一些管理办法。”关锐捷说,这可能是今后培育新型农业主体的一个重要方向。这种职业农民,相对过去,不是是个农民就可以干活的,也要有资格方面的审查。
他举了个例子,比如日本,职业农民首先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其次要有经营管理能力,最后还要懂科学技术。如果达到这些要求,在日本是要给补贴的。
受访对象:赵翠萍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河南省优秀青年社科专家
种粮食ok想圈地no
城市有钱人能顺利当上“农场主”吗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探索建立严格的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准入和监管制度,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
3月底,农业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家庭农场调查工作通知,开展家庭农场调查工作,要求各省(区、市)于4月25日前将调查情况反馈至农业部。
家庭农场经营,国家担心的是什么?城市有钱人能否顺利当上“农场主”?
“家庭农场”就是农户经济,国内早就有了
河南商报:“家庭农场”,今年很热,各地都在注册,它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概念?
赵翠萍:“家庭农场”这个概念,在国内实际上很早就有了,说白了就是农户经济。它真正成为一个名词,首先在江浙一带。那边经济发达,随着发展,出现了土地流转,有了种粮大户的出现,一些学者参考欧美家庭农场概念,提出了中国的“家庭农场”这一概念。按照我的理解,它是“种粮大户”的升级版。在这个模式里,家庭是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单位,家庭不仅负责生产,还要买卖。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它写进去了,引起了关注。
河南商报:河南一些地方对家庭农场注册,多根据自己的研判。这方面国家有什么规定?
赵翠萍:中国的家庭农场注册,还没有统一标准,包括河南在内,各地是根据当地情况去批准注册的。
面积方面,国家也没有说法,比如黑龙江一些地方规定,土地面积在300亩以上,才有资格叫家庭农场,其他地方没有这么高的标准。
国家对种粮食的补贴力度太小
河南商报:我们发现,以家庭农场等面目出现的土地流转,农场主们似乎在走观光农业、农家乐等道路,这与国家的目的是否相悖?
赵翠萍:国家的目的是不能改变土地用途,发展壮大农业粮食种植。
但现在的情况是,中国土地流转中,出现了土地的非粮化现象。原因是国家目前对种粮食的补贴力度太小,难以弥补流转土地的成本。国家现在对种粮食的补贴,平均一亩地一年100块钱。而现在流转土地的成本,也就是地租,却是很高的。比如西华县,一亩地一年的地租达到了1000元、1200元。如果按照这个成本,单纯靠种粮食是不可能经营下去的。
河南商报:既然如此,一些流转土地项目靠什么生存?
赵翠萍:我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是目前搞土地流转项目的,都是有些资本的,能抵得住巨大开支;二是项目会依托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载体,获得一些政府项目补贴。
短期来看,这些项目都还可以生存,长期看是不行的。
(河南商报记者采访发现,现有的“家庭农场”,多是种植烟叶等经济作物,或者搞观光农业。)
有钱人去经营土地,恐怕难以成为趋势
河南商报:“家庭农场”是一个让人充满想象的名词,有钱人是否都可去当农场主?
赵翠萍:“农场主”的身份界定问题,政策是非常谨慎的。
中央一号文件原文有这样一句话:“探索建立严格的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林地)准入和监管制度。”这说明,国家对工商资本涉农地承包是谨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担心工商资本进入会加剧土地的非粮化趋势;二是担心工商资本可能排斥小农户,或者导致小农户被迫离开土地,工商资本逐利性很强。
所以,所谓的有钱人想进入农村经营土地,恐怕难以成为一种趋势。
从我了解的政策看,身份问题目前还没有成为发展家庭农场的硬性门槛。实践当中,很少有地方限制非农户籍的居民进入到农地流转市场当中。
语录
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以后,可以带来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也可以拓展农产品的流通渠道,促进农产品增值。但如果把握不好,也会带来一些隐患。所以在政策上一方面要鼓励支持,另一方面要引导规范。对工商资本进行“四荒”的开发、农业产前产后的服务、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开展适合工厂化生产的种养业,是支持的。但是中央历来强调不提倡、不鼓励工商资本长时间、大面积租种农民的土地,主要是要保护农民的权益。——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
http://www.2888.tv/news/21974.htm
欢迎转载,转载请保留以上网址
- 新型除草剂成研发新趋势分析
- 扶持产业化种子企业成为研发创新的主体
- 电动施肥机提高了肥料利用率
- 江苏昆山市开展农机事故应急处理演练
- 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
- 山东烟台海带、扇贝、蛎子等生长情况良好
- 黑龙江省安达市扎实开展兽医卫生监督工作
- 分析百威德水溶肥特点
- 十一种营销方法快速突破农药市场
- 山东东明县农机服务“四大员”树立农机新形象
- 江苏省小麦穗期主要病虫发生趋势
- 温室蔬菜敞穴施肥需知技术要点
- 擦亮“吉林大米”品牌——吉林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 黑龙江杜尔伯特养“澳牛”拓展养殖新路
- 北京将于今年年底起免除收取农机监理费
- 第一批草甘膦(双甘膦)企业环保核查申请结束
- 冬储预期渐强 钾肥大势已定
-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规模养殖引领畜牧产业发展
- 烟台:部分农机年检只收费不服务
- 1月第一周尿素市场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