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村社会管理的“河南探索”
加强和创新移民村社会管理主要措施
●创新村务民主管理。在村“两委”领导下,建立民主议事会、民主监事会、民事调解委员会,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切实提高移民村社会管理水平,探索实现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和村民自治的有机统一。
●创新经济组织管理。引导移民村因地制宜成立工业公司、农业公司、专业合作社和协会等经济管理组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千方百计增加移民群众收入。
●创新公共服务管理。完善村级公共服务组织,移民村结合自身条件逐步成立物业公司,实行物业管理制度,破解移民村卫生保洁、安全保卫等公共服务瓶颈。
前言
水库移民工作号称“天下第一难”,搬迁难,稳定发展更难。拥有202万移民的河南如何破解移民稳定发展的难题?
这幅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画卷或许可以揭示答案:广袤的中原大地上,384个水库移民村,如今正以创新求变的昂扬姿态锐意前行!
在国务院南水北调办、水利部移民局,省委组织部、省委政法委、省委农办、省民政厅、省社科院的大力支持下,省移民办在384个移民村开启了农村社会管理变革的大幕,探索村务民主管理创新、经济组织创新、公共服务创新,一条创新之路正引领我省广大移民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转变,“社会管理创新”近年渐成广受关注的热词。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社会活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十八大报告更是鲜明地指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移民村,一个相对特殊的农民群体,在陌生的天地里重新生根发芽,新旧矛盾叠加交织,收入水平普遍较低,急需追赶全省农民发展致富的步伐。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在移民村显得尤为迫切;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也是实现移民村长治久安的根本路径。
不得不说这是一次充满智慧和勇气的探索,虽然我省移民村只是迈出了社会管理创新的“一小步”,但这“一小步”的意义不可低估,或许将对破解“三农”难题这个“大使命”提供有益经验。
欣闻我省积极开展加强和创新移民村社会管理工作,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主任鄂竟平给予高度肯定,认为河南的探索很有意义,对于做好移民工作具有示范作用。
著名水利移民问题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祖煜了解了我省的探索实践后感慨:在河南找到了移民工作创新的方向。
有梦想才能有追求,敢突破才能拥抱美好明天。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这些美丽的移民村,倾听它们在春天里铿锵前行的足音吧!
创新,源于对移民的责任
水库移民被公认为世界性难题,号称“天下第一难”。
“天下第一难”,难在故土难离、穷家难舍。
我省有大小水库2000多座,因兴修水库而搬迁的新旧移民全省累计约202万人。水库移民搬迁工作,始终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尤其是近年开展的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工作,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制定了“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工作目标,省直厅局大力配合、结对帮扶,移民群众舍小家顾大家,16.2万人展开了波澜壮阔的大迁徙,时间之短,任务之重,堪称世纪工程。
“天下第一难”,难在搬迁,更难在融入新环境、开启新生活的不易。
“搬迁难,扎根更难,实现让移民‘稳得住、能发展、快致富’的目标,需要付出长期而艰巨的努力。”省政府移民办主任、省水利厅副厅长崔军对此深有感触。
移民,一群奉献牺牲、质朴善良的中原百姓,他们的人生轨迹因为国家建设猝然发生改变,其间的断裂与重生,非亲历者难以体会。
辉县常村镇仓房村是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村,2011年刚刚从数百公里外的淅川县搬迁而来。仓房村原本是三个村,散居于丹江的山林河岔中,搬迁后骤然浓缩到平原地区的一个小村中,虽只有95户,却包括28个姓,17个村民小组。
中牟县姚湾村从温润秀丽的丹江岸边北迁之后,村民一开始很不适应,因为当地风沙大、土地不够平整、生活方式不同等各种问题屡次上访。
仓房村、姚湾村是我省移民村的缩影,在全然陌生的环境中,在破碎重组后的社会关系中,和普通中原农民一样,他们需要直面生活的艰辛和压力。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移民安置工作,国务院还提出了让移民“能致富”的新命题。我省坚持“输血”“造血”并重,不断加强后期帮扶力度,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日渐改善,移民在新家园的生活也越来越舒心。
但毋庸讳言,移民村的发展依然有许多待解的难题,尚需面对许多“成长的烦恼”,长期从事移民工作的崔军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
村级民主管理亟待加强。
搬迁后,移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维护个人权益的需求不断增强,但同时,一些移民村存在干部“一言堂”、决策不透明、监管缺失等问题,造成群众对村干部不信任,干群关系恶化,工作难以推动。同时,移民村本身经历了迁徙的动荡,新旧矛盾交织,村级民主管理建设滞后,极大地影响了移民村的稳定发展。
经济发展水平亟待提升。
土地肥沃,物产富饶,上山砍柴,下河捕鱼,这是丹江口库区移民原来的生活图景,生活成本低,收入来源多样化。搬迁之后,生产方式转变,人地矛盾突出,一定时期内收入水平下降,生活条件大大提升,但支出也水涨船高,移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移民村经济发展滞后的矛盾急需破解,移民村经济建设亟待提速。
公共服务组织亟待健全。
一座座移民新村,漂亮整齐,设施完善,城镇化进度加快。但与此同时,公共设施缺乏维护,垃圾污水处理失当,折射出移民村管理不完善、公共服务建设滞后的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仅移民村存在,也是中国农村的普遍现象,但在移民村显得更迫切,更棘手,也更加需要创新精神。
中国农村的改革,艰难而复杂。党的十八大报告鲜明地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有学者曾言,中国的问题就是农民的问题,解决农民的问题没有创新精神是不行的。
历史又反复告诉我们,矛盾丛生的领域,往往是创新的突破口。
为政之道,厚民为本。为百姓谋幸福,始终是党和政府不变的使命。面对矛盾和难题,省移民办没有安于现状、回避退缩,而是积极应对,谋求突破。一种以人为本、对移民负责的精神,催生出无尽的创新动力。
创新不是拍脑袋的灵光一现,更不是一时心血来潮,创新靠的是审慎思考和务实探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省移民办多次赴外省学习调研移民管理工作,专程赴京向著名水利移民问题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祖煜请教,力邀其团队参与我省移民村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积极与省社科院联系,从本土学术精英队伍中获取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在深入调研学习和广泛讨论后,省移民办形成共识:破解移民村的难题,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只会原地打转,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才是实现“稳得住、能发展、快致富”目标的治本之策。省移民办结合我省具体情况,在专家帮助下,精心设计了一整套移民村社会管理创新方案,几易其稿,至纤至悉。
省移民办提出加强和创新移民村社会管理的思路后,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多方予以支持。省水利厅厅长王树山始终关注着加强和创新移民村社会管理工作,并专门召开厅长办公会,强调要积极探索,务求实效。
按照有序推进、试点引路的原则,全省移民村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去年首先在18个试点村启动。
创新村务民主管理,在村“两委”领导下,建立民主议事会、民主监事会、民事调解委员会,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创新经济组织管理,引导移民村因地制宜成立工业公司、农业公司、专业合作社和协会等经济管理组织。
创新公共服务管理,移民村结合自身条件逐步成立物业公司,实行物业管理制度,完善村级公共服务组织。
一切仿佛庖丁解牛,因切中肯綮,所以势如破竹。
短短数月内,试点村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移民村百姓可能说不出“社会管理创新”这个文绉绉的词,但却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社会管理创新带来的变化。
随即,按照移民村“两委”班子健全、工作开展扎实,生产发展基础好、社会大局总体稳定的原则,省移民办去年年底又在全省选取了366个移民村,加上原有的18个试点村,全省共有384个移民村开始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至此,全省加强和创新移民村社会管理工作全面启动,我省四分之一的移民群众,开始感受到创新的力量。
创新,打造和谐移民村
郏县马湾村的刘富昌老人,如今有了个新身份——村民主议事会成员。
2013年1月17日,村里成立了民主议事会,德高望重的刘富昌被信任他的村民选为民主议事会成员。
“已经开了七八次会,还真解决了不少问题。”刘富昌说。
按照省移民办制定的《民主议事会议事导则》,民主议事会行使村级自治事务议事权、决策权,采取一户一票的方式,选举不少于5名代表组成小组民主议事会,从各小组议事会中推选适量代表和县乡驻村干部、两委班子、组长、党员代表及其他相关人员组成村民主议事会。民主议事会定期召开会议,若有重大紧急事项随时召开。
通过开民主议事会把村里新建大棚的承包方案定下来,最开始,这事让刘富昌觉得不大靠谱。
搬迁后,马湾村70%的土地已经流转出去,流转户主要靠打工赚钱。村里去年在流转后的土地上新建了27座大棚,这下村里的矛盾升级了——流转户觉得大棚建在流转土地上,大棚应该由流转户承包。土地未流转的群众,自然不愿意,一些村民为此争吵,差点动手。
“村民争执不下,承包方案的事一下拖了2个月。”村支书刘洪中为此也苦恼不已。
现在回想民主议事会之所以这么管用,刘富昌觉得,因为民主议事会成员发挥了巨大作用。
通过民主议事会的反复讨论,议事会成员渐渐能公平理智地看待大棚承包问题。而民主议事会成员大多在村里有些威望,群众有意见找他们反映,他们在群众中反复做解释沟通工作,大部分村民也越来越公正地看待这个问题。最终,大棚承包方案在民主议事会上顺利通过。
“过去村里事务决策过程不够公开透明,群众肯定会有些意见,时间长了干部群众自然就产生了矛盾。”刘洪中分析,民主议事会其实在干部和群众之间搭建了一条沟通桥梁,为村干部减轻了工作压力,无形中也提高了干部的公信力。
在中牟县姚湾村,困难学生补助名单公布后,今年和去年村民是截然不同的反应。
“去年名单公布后,来找我提意见的家长都踢破门槛了,今年没有一个家长来提意见。”村支书姚根怀说。
关键是民主议事会发挥了作用。困难学生名单在议事会上充分讨论,又经过议事会成员在群众中广泛宣传,大家自然没有意见。
村民姚自明说,目前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而言不太高,在农村搞民主建设不能太繁琐,民主议事会程序简洁明了,容易操作,所以“这法管用!”
按照省移民办成立民主监事会的规定,辉县仓房村选出了5名民主监事会成员,他们是村两委干部及其近亲属、报账员以外的村民,负责监督村委会执行村民会议、民主议事会决定情况和村级财务收支运行情况,实行定期审查公示制。
村民主监事会成立后,村支书周学文明显感觉到了变化,“现在村里的公务费用报销,需要至少3名监事会成员签字。”
过去因为不够公开透明,村民常常怀疑村里财务开支存在问题。现在有了民主监事会,村民知道钱是咋花的,疑虑渐渐消除了。
搬迁后,移民村普遍存在着矛盾纠纷增多的现象。此次移民村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特意设计了民事调解委员会,力图化解纠纷,建设和谐移民村。
辉县侯家坡村在淅川老家时,有21个生产小组,分散居住在沟沟洼洼里,现在聚到了一起,生活空间大大压缩。“过去从一个村组到另一组得走一晌,现在几分钟就到了。”村支书李德占向记者做了个对比。
生活空间小了,矛盾纠纷自然就多起来。不仅仅是户与户之间容易有矛盾,一家人之间也容易产生纠纷。
“多亏成立了民事调解委员会,村里减少了不少矛盾。”调解委员会成员李良坡向记者感慨。按照规定,村里的民事调解委员会包括他在内共有10人,大多为老教师、老党员和家族中德高望重者。
李良坡告诉记者,村里有一户人家,搬迁前公公婆婆单独居住,和两个儿媳妇关系还较为融洽。搬来新家后,公公婆婆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婆媳关系越来越糟。老两口没办法,只好搬出去租房住。
经过调解委员会的积极努力,一家人终于和好了,老两口春节前又搬了回来。
省社科院正院级干部、研究员赵保佑长期关注移民村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在多个移民村深入调研走访后,赵保佑认为,移民村社会民主管理创新加强了对干部的监督,维护了群众的合法权益,强化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对改善村务民主管理效果明显。
村务民主管理创新,让村民从知情到参与,从表达到监督,民主不再是空洞的理念,逐渐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和村民自治实现了有机统一。移民村群众说,散步聊天的时候看看公开栏,什么都一清二楚了。
从“替民做主”到“让民做主”,我省移民村干群关系越来越密切,移民村越来越和谐稳定,一种高效科学的村务民主管理模式正在移民村里生根发芽。
创新,催生富裕移民村
过年包饺子,这是仓房村村民黄国庆一家多年的老规矩,但今年春节黄国庆家一改老传统,吃的是超市买来的速冻饺子。
“太忙了,顾不上。”黄国庆家现在经营着两个香菇大棚,春节正是销售的旺季。
仓房村搬迁后,把国家的帮扶资金集中使用,建设了几十座香菇大棚。去年12月,又成立了香菇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统一经营香菇产销业务,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售价,一座大棚年收入高达七八万元。
“香菇合作社统一运作,避免了村民单打独斗闯市场,俺村的香菇最远卖到了韩国。今年村里计划再建30多个大棚,而且要开展品牌经营。”周学文说。
大多数农民对“社员”的名称并不陌生,这个计划经济时代的名词,今天在我省的许多移民村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像仓房村一样,各类种植养殖合作社在移民村经济发展上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就是增加农民收入,这是许多“三农”问题专家的共识。而移民村的发展实践也证明,经济实力的增强是移民村发展和稳定的关键和保障。
为了让移民村的经济迅速起步,真正实现“快致富”,我省整合移民后期项目扶持资金、生产发展奖补金和各种支农惠农资金,着力打造一批种、养、加工等发展项目,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同时,省移民办开展了加强和创新移民村经济组织管理工作,鼓励各移民村因地制宜成立工业公司、农业公司、专业合作社和协会等各类经济管理组织,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依法开展经营服务活动,在移民经营的产供销方面发挥龙头作用。
目前移民村经济组织创新成效明显,18个移民村结合生产发展实际,共成立各类经济组织20多个。同时以种植、养殖、加工为重点,每个村都培育了一个明晰的主导产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目前移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已经达到或超过原有水平,部分村人均收入已实现翻番。
祖祖辈辈和土地打交道的侯家坡村,现在村里注册成立了工商协会。
刚搬迁时,村里百姓的财富就是接收到的1190亩土地。而现在村里各类企业不断增多,成立工商协会成了村里不得不考虑的事。
一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侯家坡村搬迁后,用电量一直在增加,全村日用电量从刚搬迁时的50度已增加到现在的1000度左右。
“这是村里经济不断发展的一个标志。”李德占说。村里引进了食品加工厂,建起了蔬菜种植基地,用电大户不断增加,村民的收入也日渐增长。该村正在建设的畜牧饲养、食品加工、蔬菜种植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园区项目正在紧锣密鼓推进,园区建成后,预期年产值可达4900万元,利润980万元。
“在老家时守着几亩地,村里年人均收入只有4000元,现在已达到8000元左右。”李德占说,按照规划三年内人均收入将达到1万元。
如今的姚湾村,新建的漂亮楼房整齐划一,村里建了大片鱼塘和几十座蔬菜大棚,年轻人就近打工赚钱,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农村遍地是黄金,就看用心不用心。”姚根怀说,他对村民们讲,移民不是特殊公民,要过上好日子,必须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
姚湾村近年用土地流转形式建设日光温室33座,鱼塘380亩,村民喜获丰收。今年村里计划再建日光温室100座,村里还请专家设计了村五年规划。“未来村集体年收入达到100万元不是问题。”姚根怀自信地说。
创新,绘出美丽移民村
走进邓州市和谐社区,一幢幢新建的楼房整齐漂亮,村道干净整洁,各类公共设施井然有序。
“想不到,俺现在成了村里的物业管理人员了。”正在清理垃圾的村物业服务人员杜改焕高兴地对记者说。
杜改焕今年50多岁,是和谐社区村民。村里和某物业公司签订了服务协议,工作人员由物业公司聘用本村村民。杜改焕和其他几位村民被聘为物业服务人员后,现在月收入700元,他们主要负责道路清扫、垃圾清理、健身器材维护、景观树补栽修剪等工作。
和谐社区的第一书记谷秋生说,近年来美丽的农村也正遭受着“垃圾洗劫”,移民村的基础设施十分完善,村容村貌却因为没有专业的物业人员而受到影响。
“自从村里有了专职物业服务人员后,村子越来越整洁漂亮了,看着就觉得舒坦。”村民赵正江感受到了村子的新变化。
像和谐社区一样,目前我省的移民新村都是按照新农村示范村和新型城镇社区标准建设的,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房屋美观,基础设施完善。但移民村的“硬件”完善了,“软件”却没有得到及时更新升级。
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所造成的农村顽疾之一,便是公共服务的巨大落差,物业服务的缺失尤其明显。开展移民村公共服务管理创新,我省首先从最迫切的物业服务入手。
省移民办鼓励各村逐步成立物业公司,通过市场化方式运作,管理费用由集体经济收益、收取公共服务费、地方政府补助等渠道筹集,切实解决移民村物业服务缺失的问题,逐步破解移民村卫生保洁、公共设施养护、安全保卫等公共服务瓶颈制约。
目前,各移民村结合本村实际,纷纷建立物业服务组织。像邓州和谐社区一样,有的村委托物业公司管理,移民群众参与。有的村成立了物业公司,直接管理。干净整洁的移民村都成为当地新农村村容村貌的典范。
在省移民办的积极引导下,一些移民村还创建了红白理事会、老年协会、妇联会等群众组织,移民村里的各项公共事务逐渐都有了“主心骨”,公共服务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因为是从三个村合成了一个村,仓房村村民碰到红白事还是按照老传统,三个村的村民互不来往。村好合,但心不容易合,长此以往,很不利于新村的融合。
村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便商量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碰到谁家有红白事,理事会张罗组织,村干部带头参加。渐渐的,喜人的变化出现了,村民之间不再分你们村俺们村,相互来往越来越多。
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副主任蒋旭光在我省调研后说,河南的移民村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是一个方向性的举措,不但对移民村发展是个创新,而且对整个农村发展是个创新,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征地移民司司长袁松龄指出,河南开展的加强和创新移民村社会管理工作,是在移民工作创新上的又一重大举措,必将在提高移民村自我管理水平、促进移民村和谐稳定发展等方面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今后,我们要继续努力,进一步规范完善,让移民村社会管理更加科学、社会关系更加和谐、社会服务更加完善、经济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安居乐业。”崔军说。
新的种子已在这里种下,新的希望正在这里孕育。我省移民村已经迈上了社会管理创新的征程,必将收获金灿灿的美好明天!
http://www.2888.tv/news/21938.htm
欢迎转载,转载请保留以上网址
- 宁武食用菌种植收效显著
- 农机装备将迎来发展机遇
- 蔬菜旺季已过 乳山市菜价上浮
- 2010年以来俄罗斯肥料强势增长
- 夏粮连丰彰显深化改革成效
- 我国化肥进口关税配额为1365万吨
- 宿豫农机购置补贴均量全省第一
- 韩城:从源头把控,加强“瘦肉精”检测
- 以“五大理念”引领农业农村发展
- 农药除草剂产品草甘膦市场前景有望期待
- 江西省育肥猪保险保费财政补贴比例大幅提高
- 农用硝酸铵钙、中元素水溶肥等行标通过审定
- 科学抗春涝 打好攻坚战
- 罗平小黄姜走市场热销
- 大连瓦房店市农用种子市场的亮点
- 第十六届“京台科技论坛·农业合作交流活动”在京隆重举行
- 第八届中国农药创新贡献奖隆重揭晓
- 今年春耕,大马力农机缘何唱主角?
- 本周六立秋 冷空气到来河南全省大部分地区将有降雨
- 九行业兼并重组意见发布 有农业产业化未提化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