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持续增长后的冷思考
一、“粮食连增”的资源环境代价
粮食连续多年的增长,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确实应该喜悦。然而,我们还必须看到,在“粮食连增”的背后,我们付出了不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我国每年施用大量化肥、农药,在为粮食增产做出贡献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二、“藏粮于地”,转变增粮方式
要解决粮食长期可持续发展问题,虽然涉及很多方面,但笔者认为,着重点应该放在土地上:必须解决土壤有机质低下的问题、必须恢复土壤团粒结构、必须减少土壤中的有毒成分……土壤的问题解决好了,粮食即使增长的幅度小一点也不可怕,因为“藏粮于地,心中不慌”。
要解决好土壤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最好的办法就是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农业中的物质循环系统就像人的血液循环系统,如果这个系统出现了阻塞,人就不会健康。同样,循环农业没有搞好,农业也不可能健康可持续发展。所有地方都在有鼻子有眼地做农业,但这个有鼻子有眼的农业是否健康,不能看外表,要看它的“血液循环系统”,也就是要看它的物质循环系统是否有问题,例如,秸秆是否循环利用了,畜禽粪便是否循环利用了。如果做好了循环农业的文章,农业的“血液循环系统”健全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就会不断提高,土壤的理化性状也会越来越好,耕地的质量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在这样好的土地上,粮食就可能实现可持续增长。
也就是说,做好了“藏粮于地”的文章,我们就可以不断地从土地中拿粮食了。
三、分区“相对休耕”,走宏观增粮之路
笔者认为,我们虽然不能像西方国家那样实施耕地休耕制,但可以在局部耕地上实施“相对休耕”,即在这些耕地上可以允许粮食不增产,甚至一定量的减产,只要不危及国家整体的宏观增粮计划(其实这个增粮计划也是可以打折扣的,起码在年度之间是可以调整的)。
“相对休耕”不是永久的,当这些地区的耕地生产能力恢复到一定程度,必然又会为粮食的增长做出大的贡献,甚至可以部分取代粮食主产区,让粮食主产区腾出时间也来进行局部轮换地“相对休耕”。
四、用好国际资源,缓解国内压力
应该说,我国通过国际贸易进口粮食的潜力是存在的,至于多大,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样。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去别人的土地上进行农业开发。从目前来看,我们在非洲的进程并不理想,我们以为“我有技术,你有资源”就行了,但非洲这地方,人是最大的制约因素,怎么去解决,要有更高层次的顶层设计。还有,在南美洲、俄罗斯等国,我们的合作机制要创新,急需科学的战略思考。
五、发展“立体粮食”战略,补充“耕地粮食”的不足
将来的中国粮食发展应该走“耕地粮食”为主,“山水粮食”为辅的“立体粮食”战略,改变单一的“耕地粮食”格局,在提高我国的粮食安全性同时,又可以减轻宝贵的耕地资源所受到的压力。我国的水域辽阔、山地广袤,但在粮食范畴内,水生植物淀粉一直被忽视,山林植物淀粉的生产潜力也没有充分发挥。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水边和山里的农民基本上靠这些非耕地粮食度过了难关,在正常年景我们就立即忘掉了这些珍贵的粮食资源。
我国的水生植物淀粉和山林植物淀粉不仅潜力巨大,而且具有多方面的保健功能,是一类健康的食物淀粉。例如,葛根淀粉除富含大量碳水化合物、粗蛋白质外,还含有异黄酮戊葛根素、葛根素木糖苷、大豆黄酮、花生酸等多种成分。蕉芋又称蕉藕、姜芋、摩芋,生命力非常强盛,冬季采挖后残留在土壤中的根系、块茎可在次年萌芽并繁殖开来,其淀粉营养丰富,不含脂肪,是老少咸宜的食品。又如蕨根,亦称蕨菜、乌糯,广布于全球,我国各地荒山都有生长,其根状茎蔓生长在土中,内含淀粉30%-35%,食之有强身、健体、防癌之功效。再如橡子,即山中橡树的果实,其淀粉风味独特,用它制作的糕饼、点心很受消费者的欢迎。
山、水、田、林,到处都是粮食的源泉,发展“立体粮食”战略将大有可为。
http://www.2888.tv/news/20362.htm
欢迎转载,转载请保留以上网址
- [化肥]化肥资源争夺战况激烈 日本占得先机
- 辽宁本溪桓仁县干坚果产业成为林农致富增收新途径
- 玉米高温干旱解决方法
- 化肥增值税复征是否会转嫁为农民的负担
- 昆明铁路局抢运化肥118万吨促春耕
- 广西阳朔连续十年实现农机事故“零”死亡
- 2014年第四批肥料登记证获得批准
- 齐齐哈尔加大力度,依法打击种子造假
- 复合肥淡储速度有所加快
- 福建化肥出口呈现强劲增长态势
- 磷酸一铵5月以来涨逾20% 化肥行业回暖
- 今年我国新增200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
- 安徽:霍山县食用菌家庭农场焕发勃勃生机
- 我国首个海洋微生物农药实现产业化
- 两棚甜瓜干枯与农药无关
-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进入春季草原森林防火期
- 山东菏泽:将土地交给农机手
- 洋葱假植育苗技术要点
- 种子包衣技术,你了解吗?
- 水溶肥火了,叶面肥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