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推进粮食流通改革 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党的十六大以来,全省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国家、省粮食工作各项方针政策,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搞活流通,走出了一条具有龙江特色的粮食流通改革与发展之路,为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积极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促进农民余粮顺畅销售
我省粮食总产和商品粮分别由2002年的588亿斤、341亿斤增加到2011年的1114亿斤和893亿斤,已跃居全国第一。为促进农民余粮顺畅销售,保障农民丰产增收,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认真履行《粮食流通条例》赋予的各项职责,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发育粮食市场多元主体,争取国家政策措施,建立了政策性收购与市场收购有机结合的粮食流通新机制,形成了各类市场主体多元并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粮食流通新格局,企业自主经营新粮实现当年购销基本平衡。据统计,截至2011年10月底全省各类粮食经营企业已达9207户,粮食收购量由2004年的90.9亿斤增加到2011年的763.4亿斤,增幅739.8%,其中2007年-2011年累计收购政策性粮786.7亿斤;全省农民三大品种粮食销售量由2002年的306.6亿斤提高到2011年的951.1亿斤,十年来累计销售余粮5656.2亿斤。
粮食销售价格稳步提高促进农民丰产增收
2004年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以来,国家对我省出台了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和大豆、玉米临储收购政策,收购价格水平逐年提高。据统计,我省水稻、玉米、大豆三大品种粮食市场价格稳步提高,每市斤平均价格分别由2001年的0.61元、0.485元和0.92元提高到2011年的1.42元、1.021元和2.022元,由于价格提高和产量增加因素影响,2002-2011年农民累计增收766.29亿元,增收额由2002年的20.16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160.68亿元,增幅达697.02%。
大力推进粮食产销合作粮食外销量稳居全国第一
大力推进粮食产销合作,不断扩大合作范围,深化合作层次,产销合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我省已与全国15个省市建立了粮食产销合作关系,我省绿色粮油产品遍销全国,大米在京、津市场占有率高达75%以上,在上海、杭州市场占有率近40%。产销合作模式由企业间单纯粮食购销合作,逐步发展到储备粮代购代储、动态储备、互建产加销基地和合作平台等。成功举办9届“黑龙江金秋粮食交易合作洽谈会”,累计达成购销合同、协议1517亿斤,履约率在70%左右,全省每年通过产销合作销售粮食200多亿斤,外销量稳居全国第一,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建立地方储备粮油管理体系确保市场有效供应和价格稳定
按照国家规定的储备规模,并结合粮食应急供应的要求,采取原粮与成品粮油相结合的形式实行省级粮油储备,目前全部实储,实现了良性购销。按照国家和省“保供稳价”总体部署,建立了地市级粮油储备,目前实储率已达80%以上。省、市级粮食储备的建立,使政府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更加坚固,有效保证了全省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
加强粮食基础设施建设仓储烘干能力不断增强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关于粮食设施建设的支持政策,大力推进粮食仓容建设,加快仓房维修改造升级,加速淘汰落后烘干产能,运用干燥、储粮等新技术,恢复、提高粮食烘干和储存能力,粮食仓储企业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使粮食仓储企业的“蓄水池”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为保证农民余粮的顺畅流通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省粮食仓储企业有效仓容和烘干能力大幅提高,初步形成了以省内骨干粮库等重点物流节点为支撑,以主产区粮食收纳库为基础的粮食仓储物流网络框架体系。
大力推进产业项目建设现代粮食加工产业体系初步建立
通过规划引导、技术改造、产业大项目建设,促进粮食加工转化,加工产业迅速发展,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加工能力和年产值大幅提高,初步形成了以水稻、大豆、玉米精深加工为支撑的现代粮食加工体系。2006年,省政府出台《关于促进粮食加工业发展的意见》后,特别是启动产业项目建设以来,积极引进中粮等有实力的大型集团,投资246亿元建设80多个粮食加工大项目,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推进精深加工转化增值,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
坚持改革攻坚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实力不断壮大
全省粮食系统累计妥善分流安置富余职工19.1万人,消化财务挂账504亿元,销售老粮804亿斤,基本解决了国有粮食企业“三老”问题,为企业卸掉了沉重的包袱。大力实施产权制度改革,加强经营管理和扭亏增盈,企业实力增强。全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完成公司制改造326户,关停歇业31户,租赁243户,基本完成产权制度改革,组建市、县粮食企业集团25户;由前些年亏损到2009年以来连续3年盈利,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净资产由2002年的负13亿元增加到目前的19亿元。119个资质差、没有政策性粮食库存、经营亏损、难以生存发展的粮库已退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序列,面向市场放开搞活;21个县(市、区)将初步完成企业资源整合重组。
全面加强粮食市场监管粮食流通有序运行
《粮食流通管理条例》颁布实施以来,严肃查处各类涉粮案件,规范了粮食经营行为。目前,全省14个市级和50个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均设立了市场监管行政执法机构,5个市和37个县下设了粮食执法大队,全省粮食流通行政执法人员达787人,省、市、县三级市场监管行政执法体系初步形成;全省具有粮食收购许可经营者4602户,比2011年10月底的9207户减少了4605户。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稻米循环经济
黑龙江省是全国最大的优质粳稻主产区,2011年全省粳稻产量2062万吨,调出量达1208万吨,分别占全国粳稻产量和调出量的1/3和1/2。
为把我省丰富的水稻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强势,2008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大型稻米加工园区,扩大先进产能比重,实现稻米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意见。2009年,省粮食局编制出台《黑龙江省稻米加工园区建设发展规划》,提出“利用3-5年时间建设、整合和拓展20个稻米加工园区”的建设目标,并牵头组织推进园区各项建设工作。目前,14个稻米加工园区已验收挂牌,2012年末20个稻米加工园区建设任务将全部完成,形成每年700万吨以上的稻米加工先进产能。
鹤岗万源、益海(佳木斯)等10个园区已达到了规划要求,对米糠、稻壳等副产物进行深加工。由大米开发出方便米饭、速食米粉及米淀粉、米蛋白、淀粉糖等;由米糠油深加工生产出精炼米糠油、脂肪酸、生物柴油及谷维素、维生素e药品等;由稻壳燃烧进行并网发电,稻壳灰生产白炭黑和活性炭、硅胶、单晶硅、多晶硅等产品。益海(佳木斯)率先发展稻米循环经济,探索形成了“良种选育—订单种植—精深加工—产品名牌化—副产品综合利用—高科技产品研发的水稻综合加工产业模式。按生产大米销售副产品每吨20元利润计算,仅生产大米、加工米糠毛油和稻壳发电并网3个环节,1吨稻谷可增值138元,是仅生产大米销售副产品利润的6.9倍。如产品链延长到10个环节,生产精炼米糠油、谷维素、糠蜡、米糠蛋白、膳食纤维、白碳黑,1吨稻谷可增值1150元,是仅生产大米销售副产品效益的58倍。
2011年,已建成的14个稻米加工园区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97.4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08亿元、利税1.6亿元,园区内占全省1%的稻米加工企业创造完成了全省稻米加工行业22.8%的工业总产值、22.9%的销售收入、24.7%的利税。今年年底,水稻产业园区全部建成后,我省水稻加工弱势将彻底改变,全省稻米加工业将实现一个质的飞跃。
今后,省粮食局将在保障20个稻米加工园区正常运营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有关园区二、三期项目建设,引导园区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充分发挥循环经济效应,力争实现规模化与集约化经营,使园区真正发挥引领牵动作用,为全省粮食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增长做出新的贡献。
构筑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新格局
“十二五”期间,全省粮食行业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大农业和建设国家可靠大粮仓等重大部署,力争用五年时间,构筑起与我省产粮大省粮食资源状况和在全国粮食安全中的战略地位相适应的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新格局,实现我省由粮食资源大省向粮食经济强省的历史性跨越。
提升“六种能力”
一、提升粮食流通总体能力。全省各类粮食经营企业年粮食收购量(含转化)达到750亿斤以上,农民余粮顺畅流通,企业新粮当年基本购销(加工转化)平衡,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良性循环。
二、提升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能力。随着粮食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年均为省外销区提供商品粮源(折原粮)稳定在500亿斤以上。
三、提升粮油精深加工能力。到2015年,全省粮油有效加工能力保持在1000亿斤以上,加工先进产能占当期粮食产能80%左右;年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粮食总产量70%以上,粮油加工附加值由目前的1:1.2提升到1:1.5;粮油加工转化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由2010年的757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1400亿元。
四、提升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能力。粮食有效仓容能力由471亿斤增加到568亿斤、粮食干燥能力由596亿斤增加到685亿斤,收储、干燥等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建立健全统一高效的粮食交易服务平台和粮食市场、信息、质量安全、物流等服务体系,提高粮食流通运转效率。
五、提升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建立和完善省、市两级粮食储备体系,地方粮食储备吞吐调节机制更健全,加强粮食应急保障能力,粮食市场监测预警和安全调控保障能力明显提升。粮食流通统计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六、提升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主渠道作用。通过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资源整合和布局调整,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功能更加完善,规模更加扩大,管理更加规范,经营更加多样,提高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掌控粮源能力、融资能力和盈利能力。
建设“八大体系”深化“一项改革”
1、健全粮食调控体系
2、完善粮食仓储设施体系
3、建设粮食现代物流体系
4、构建现代粮食加工体系
5、健全粮食市场体系
6、完善粮食检验监测体系
7、建立粮食产业科技、人才支撑体系
8、建立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行政执法体系
9、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
2010、2011年粮食工作“六个突破”
1、加大搞活粮食流通的力度,努力在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上实现新的突破。
2、加大整合重组力度,努力在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上实现新的突破。
3、加大体系建设力度,努力在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上实现新的突破。
4、加大规范管理力度,努力在提高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经济效益上实现新突破。
5、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努力在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上实现新的突破。
6、加大依法监管力度,努力在维护粮食流通秩序上实现新的突破。
2012年实施“六项攻坚行动”
1、实施“搞活流通攻坚”,进一步促进农民丰产增收。
2、实施“国企改革攻坚”,不断壮大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整体实力。
3、实施“项目建设攻坚”,推动粮食流通产业实现加快发展。
4、实施“宏观调控攻坚”,保证粮油市场和价格稳定。
5、实施“经营管理攻坚”,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仓储管理水平。
6、实施“市场监管攻坚”,努力维护粮食市场正常秩序。
http://www.2888.tv/news/18611.htm
欢迎转载,转载请保留以上网址
- 国产转基因水稻和玉米目前还不存在
- 冬草莓施肥技巧
- 传统施肥中,氮肥的使用有什么不足?
- 天津市玉米褐斑病发生情况
- 新疆和硕县加快农机补贴资金兑付进度保夏收
- 江苏南通市蔬菜大棚里的“电医生”
- 巴西农业掠影
- 杨凌:建设美丽家园为百姓谋福祉
- 国家农业部对郑州市蔬菜、水产品质量安全进行2015年第三次例行监测
- 全球肥料行业加快了资源整合
- 第六届吉林省农民运动会开幕
- 巴西2014-15年度大豆产量预估为9100万吨
- 改革联动是城乡一体化的制胜之钥
- 北京适期防控小麦病虫草害
- 蚌埠市二十万台套农机备战“三夏”
- 山西化肥品种跌势明显
- 全国麦收七成半 豫苏进度过九成
- 漯河艾农肥业问题化肥烧苗 曾被质检总局查处
- 12-26复合肥新国标特点
- 2014年印度第四次尿素招标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