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农资行情 >> 正文

从分散走向联合——双辽多举措促农增收小记


来源:农资1号网      分类:农资行情      时间:2012年10月27日      阅读次数:

秋阳高照,双辽大地一派丰收景象。农民在忙着秋收的同时,也在享受着增产增收的喜悦。 新技术:为增收“提速” 茂林镇新发村种粮大户盛立国家的院子里,阳光照射下的穗穗玉米,金色耀眼。今年,盛立国种玉米的收入,保守点儿说也有260多万元。2010年,盛立国承包流转土地260公顷,采用调整玉米种植密度新技术,每公顷增产2500至3500公斤。在他的带动下,新发村很多农民都采用了这样的种植方法。 “机械化耕作,种植技术先进,2亩田变成3亩田,新发村可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说起这些,盛立国挺骄傲。 近年来,随着双辽市发展适应性农业和采用农业种植新技术的步伐逐渐加快,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像盛立国一样富起来的农民越来越多。 合作社:挑起增收“大梁” 今年,对于新立乡边家店村的农民来说,是个实实在在的增收年。在村里富邦养殖合作社的带动下,全村出栏肉牛1500头,创产值1500万元,带动农民增收100万元。 2010年,在村党支部书记王永城的带领下,村民筹集资金近3000万元,建设占地70公顷的牧业小区,并成立富邦养殖合作社,年出栏肉牛1000头,育肥猪1万头,合作社会员现在已发展到50户。“我们的牧业园区要让村民入社率达到70%,实现牧业收入6000万元。”合作社社长王永城的话掷地有声。 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农民从“分散”走向“联合”,促进了特色主导产业和优质产品的形成,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正逐渐挑起农民增收的“大梁”。 工业化:增收“助力器” 来到柳条乡通德村昌源米业公司,村民们正络绎不绝地送来新收获的稻谷,工人们正往仓库里搬运磨好的大米。年可加工稻米2000多万公斤的昌源米业公司,成为全乡最大的稻米加工企业。公司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还带动了农民增收。这是双辽市坚持以工业化提升农业现代化,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双辽市立足丰富的玉米、大豆、花生、水稻和牛、羊、鹅等农牧业特色资源,培育了一批优势明显、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目前,全市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03家,预计今年实现产值100亿元,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助力器”。
http://www.2888.tv/news/18289.htm
欢迎转载,转载请保留以上网址

北京正开天力肥业有限公司
相关信息
河南立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供求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