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国内磷复肥新产能控制在250万吨
“十二五”期间,我国磷复肥行业将着重控制总量,提高中低品位磷矿利用率,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以期实现磷复肥行业与农业生产需要协调发展。
磷复肥工业明确了六大发展方向:
一是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生产适应农业需求变化的肥料。二是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调整,使整个行业跨上一个新台阶。三是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产能。四是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清洁生产。五是培育、发展品牌产品,提高行业整体水平。六是通过重组、兼并、联合等多种方式组建集团,提高行业集中度,提高企业实力和抗风险能力。
确定了五大发展目标:到2015年,新增能力控制在250万吨,同时淘汰100万吨能力;行业前十家企业产量占总产量的60%,配套磷酸产能的企业由约90家减少到50家左右;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要达到销售收入的3%左右,其他化工品的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10%;湿法磷酸净化替代热法磷酸150万吨;全行业磷石膏的利用率要达到年产生量的40%。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十二五”期间将采取以下措施:
——控制磷复肥总量,防止盲目发展。不鼓励发展二铵、一铵、重钙、硝酸磷肥、以磷酸为原料生产的复合肥。过磷酸钙、钙镁磷肥不宜再扩大规模。
——3~5年内不宜再新建或改扩建湿法磷酸及配套磷复肥项目。引导基础性高浓度磷复肥继续向磷、硫资源产地集中;引导掺混肥、专用肥等二次加工肥料向消费地区转移;鼓励中小型磷肥企业向肥料二次加工、专用肥、配方肥转移;对管理水平差、环境污染严重、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引导其转产、改产或关闭破产。
——提高中低品位磷矿利用率。继续推动中低品位磷矿特别是胶磷矿精选富集技术的研究,鼓励磷矿综合利用;加大矿山的勘探开发力度及胶磷矿选矿技术的投入,加快中低品位磷矿选矿的产业化;推动硫铁矿选矿技术的研究,提高硫铁矿入炉品位。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兼并、重组、联合等手段提高产业集中度。有资源优势的磷肥企业按产业链整合生产要素,对其他现有企业实行兼并、重组、联合,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快专用肥、功能肥及节水型肥料的开发和生产;积极开发利用品位较低、杂质含量较高的磷矿生产高浓度磷复肥的工艺技术;研发利用中低品位磷矿直接生产磷复肥新产品,以及使磷、钾矿中的难溶性成分变为易于植物吸收的技术研究;继续做好引进技术、设备的消化、吸收、创新及国产化工作;在大型湿法磷酸生产企业中推广湿法磷酸净化技术,推进磷系阻燃剂及应用于饲料、塑料、水处理剂等行业的磷制品的研究和应用;搞好氟、硅、碘等磷矿伴生资源的回收;鼓励发展缓控释肥料及各种专用肥料。
——加快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并完善从原料、产品、能耗到排放的完整标准体系,并提高复混肥料行业准入门槛。
——积极开展资源的综合利用,实行清洁生产,提高对“三废”特别是磷石膏的综合利用程度。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实施走出去战略,到其他国家开发磷化工、磷肥产品。
四点建议:
一是加快市场化进程。在保障国内化肥供应的前提下,应适当放开对化肥的管理,逐步取消现行优惠政策,增加给农民的直补。二是鼓励国内回收硫资源,鼓励企业勘探、开发国内外磷、硫、钾资源;支持鼓励大型国有矿山企业找矿探矿,发掘新的磷矿资源;同时,鼓励大型企业在海外兴办磷、硫、钾资源产业,以促进我国磷复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进一步完善化肥市场调控体系。针对化肥全年生产、季节消费的特点,在保障国内供应的前提下,取消化肥出口关税限制,在巩固化肥淡季商业储备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国家化肥储备体系。四是加大技术研发的资金支持力度。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农资电子画册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http://www.2888.tv/news/1753.htm
欢迎转载,转载请保留以上网址
- 山东省2015年农机购置补贴基本完成
- 化肥行业压力渐显
- 第二十七届哈尔滨植保会展示范围
- 黑龙江八五〇农场“体检”农机促春耕
- 印度新型生物农药源于木薯叶
- 9月化肥增值税税率按13%开始征收
- 王起松:心扎在农机事业,再难也不言退
- 草帽网农资电商终端发力
- 河南新乡市召开农资法律法规政策培训会(图)
- 硫黄库存减少趋势或逆转
- 大豆上施用有机肥应该注意的五个要点
- 广东实行严苛剧毒、高毒农药购买管理制度
- 磷铵需求“入秋”释放瞄准出口
- 恢复增值税对尿素出口影响有多大?
- 江西上饶:部署当前农机农机安全生产工作
- 河北泊头严把农机深松整地质量关 合格率达98%
- 湖南耒阳:发掘农机历史 传承农机文化
- 山东省五莲县农机购置补贴达1300余万元
- 农药包装期待“与时俱进”
- 大力培育适度规模经营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