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红红火火的王府镇“合作社集”
“我是合作社小社员,手拎钱袋子呀……”迎着农历七月初八早晨第一缕阳光,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王府镇下官地村刘玉美哼着自己改编的小曲儿赶往合作社。今天是村子集贸日,她赶的却是“合作社集”。
露地架豆角和冷棚西红柿、西瓜成熟,好几家客户找到合作社谈收购。刘玉美与种植户代表们跟客户谈判。经过一上午,与北京客户谈妥,以每斤豆角1.1元、西红柿0.75元、西瓜0.65元收购价成交。刘玉美自豪地说:“合作社给我谈价的底气,咱镇卖的菜比外乡每斤多两毛,我种两个棚,每年多进兜五六千块。”没入社的农民也来“赶集”销产品。通过合作社,全镇年出售蔬菜3万吨、禽蛋肉8000吨、杂粮杂豆3000吨。
下官地村合作社理事长谢洪江介绍,除了“销售集”,农民也来合作社赶“信息集”。热闹当属春播前,合作社办公区红红火火,农民就像股市交易现场的股民那样挤在一起,参考社里从销售网点收集的信息,盘算今年种啥养啥。他们敲定的种养品种对路,村里不再上演“菜贱伤农”的故事。
农民说合作社也是“农技交流集”。有农民想搞种养项目缺技术,还有农民怀揣技术想挣“出场费”,合作社里,他们互通有无。社里也帮农民去外地请技术员。“我家养猪场当年见效。要是自己摸索干,可能要交几万‘学费’,现在只花几千块钱就搞定了。”任家营养猪户王永志对合作社心怀感激地说。保守估计,合作社“技术交流集”让全镇农民每年少交“学费”300万元。
这几年,王府镇各合作社还组织二人转、秧歌等活动,几个合作社联合组成小戏班,合作社渐渐成了文化聚集地。农民又到这里赶起了“文化集”,读书、下棋、唱戏。“没有合作社我还学不会打字,别说上网了。”沟门村蔬菜烘干合作社社员、50多岁的刘国福得意地说,边说还边在电脑上敲了自己的名字。
王府镇有9个合作社,被当地誉为“合作社之乡”,现在正准备着成立联社。农民往返其间赶“销售集”、“信息集”、“技术集”、“文化集”,这些大集让农家年增收4000多元,小日子一路蹿红。
http://www.2888.tv/news/17180.htm
欢迎转载,转载请保留以上网址
- 武汉市农机购买补贴采用摇号决定补贴对象
- 氯化钾成交清淡 市场气氛沉闷
- 加拿大禁止化学合成农药用于草坪 以减少农药暴露
- 有机肥有助于我国实现化肥零增长
- 海南破获史上最大制售假肥案件
- 湖北中晚稻收购全面启动
- 绥宁水稻各方面数据稳居全国首位
- 2006-2014年化肥铁路运价率变化
- 农业部:五年内健全食用农产品安全标准体系
- 去年全国农药企业兼并重组12次
- 2016年东亚飞蝗夏蝗发生趋势预报
- 农业部紧抓农药执法监管及标准化生产,提升产品质量
- 关于“明天谁来种地”的认识和思考
- 我国2015化学农药缩量方案实施
- 四川农机企业去年利润增长30%
- 各级领导为靖西农批开业献计献策
- 二铵:关税调整期待放宽 冬储政策或存变数
- 终端经销商被困资金链
- “绿蕾”行动截获种苗种子超千批
- 无公害农药合理使用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