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我国食用菌生产轰轰烈烈研发冷冷清清
8月26日至30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食用菌协会、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主办,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和北京市通州区政府共同承办的第十八届国际食用菌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全球性食用菌专业技术交流大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薛亮在开幕式上说,中国是多种食用菌的起源地,不仅拥有丰富的种质资源,还有适合不同季节和不同生产方式的栽培品种。2011年全国食用菌栽培规模超过300亿袋,消化农林副产品3125万吨左右,总产量超过2500万吨,食用菌的市值已超过棉花,占种植业总值的5%,已成为粮油果菜之后第5大农作物,为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改善人民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此次世界各国食用菌科研与产业界的朋友以食用菌营养与健康为主题,围绕遗传育种、栽培、加工、药用、市场管理等议题开展学术交流,共商科研和产业发展大计,为中国与国际食用菌产业界、科技界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难得的平台和机遇,对于促进全球食用菌领域共享科研成果、互通产业信息、推进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国际食用菌学会主席格雷格·西莫在致辞时说,自第17届食用菌国际会议以来,四年间食用菌生产规模继续扩大,并在世界很多地区振兴,特别是中国大规模投资科学基础设施,将其食用菌产业推到了国际舞台的前沿。但是目前推动食用菌产业的科学投入,不足以确保产业的成功,生产技术的进步必须与支撑国际市场效能的科学承诺并肩发展,才能实现国际食用菌消费的可持续增长。如果在科学方面进行全球合作,巩固产品和市场容量,21世纪将成为众所周知的蘑菇世纪。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食用菌是高蛋白、低脂肪,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低热能健康食品,不仅对维护人体营养平衡和身体健康具有极高的食用价值,还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肿瘤、抗病毒、降血糖、降血脂、防血栓、保肝解毒、健胃、减肥、调节中枢神经等多种功效,经常食用,有显著的抗衰老、轻身、益寿、延年等作用,被世界营养学家推荐为世界十大健康食品之一,誉为21世纪的保健食品,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倡导的“一荤、一素、一菇”健康膳食的三大基石之一。食用菌生产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他争资源的优势,是不可多得的生态、节约、高效的农业产业,是缓解我国粮食安全压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的阳光产业,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可实现农业废气物资源化,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支撑国家食物安全。
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金霞给记者算了一笔帐,每个667平米的标准大棚栽培平菇,可消化农业废弃物棉籽壳15—20吨,栽培周期3—4个月,产鲜菇15—20吨,相当于4.5亩耕地生产的粮食。我国每年产生秸秆皮壳、树枝、树皮、木屑、禽畜粪便等农林牧废弃物30亿吨左右,如果利用5%,至少可生产1000万吨干食用菌,相当于用饲料粮1.22—1.28亿吨生产1600万吨牛肉,等于增加耕地2.43—2.56亿亩;若以提供蛋白质的量计算,干食用菌的蛋白质含量平均24%,是牛肉的1.6倍,2011年我国生产的2571.7万吨鲜食用菌相当于98.7万吨牛肉,等于为我国增加耕地1313—1580万亩。另外,生产l公斤鲜平菇平均用水3公斤,相当于蔬菜的14.3%,l公斤食用菌干品平均用水30公斤,相当于粮食的3.3%,2011年我国食用菌鲜品产量2571.7万吨,与生产相同产量的蔬菜和粮食相比,分别节水4.25亿立方米和242.5亿立方米。可以看出,食用菌生产创立的“种养业副产品→食用菌→有机肥、饲料→种养业”循环经济模式,不仅具有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效益好的特点,还使农业资源得到了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循环利用。如果在农作物秸秆的重点产区和老少边穷地区发展食用菌产业,既能提高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显著减少农业生产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又能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幅增加农民收入。
在北京市通州区永乐镇食用菌产业园,技术专家侯桂森介绍说,园区主要采用地栽、立架式、墙式、立袋、立式袋内覆土栽培模式,在261栋春秋棚和57栋日光温室,全部采用“两网、一板、一灯、一缓冲”技术体系,种有香菇、平菇、秀珍菇、毛木耳、鸡腿菇、茶树菇、长根菇、猪肚菇、灵芝、杏鲍菇、金针菇、白灵菇等,其中杏鲍菇、金针菇、白灵菇实现了工厂化周年生产。一个春秋棚投资约21000元,以毛木耳为例,平面栽培7000棒,每棒纯利2元,如果立体栽培,投入4万元左右,一年种两茬,每茬18000棒,每棒纯利1元。在园区的示范带动下,孔庄村农民有的自己建棚种食用菌,还有20户农民把土地流转给了产业园,每年每亩获得地租1500元,有15人进园打工,女工每月2100元,男工每月2400元,还有加班费。
张金霞告诉记者,目前我国食用菌产业出现的生产轰轰烈烈,研发冷冷清清的现象应引起重视。在中央惠农政策的支持下,食用菌产业规模的扩大已超过了市场需求的增长,能源、劳动力、土地、原料、物流等成本大幅上升,也不同程度影响了产业效益和发展。在科研方面,由于公共财政投入不足,缺乏对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律进行系统、科学研究,产业通用技术和基础技术研究几乎处于空白,技术储备几乎等于零,在产业链条上的技术研发、专业化生产、育种研究、菌种生产工艺及栽培设备设施研发等方面也没有形成完全的精准化专业化的技术模式,总体处于经验性生产,再加上学科建设不系统,人才缺乏,与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国家相比,总体上我国落后了20-30年。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对食用菌产业及其发展规律进行深度思考,科学认知,理性掌控,大力提倡和普及食用菌消费,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着力提升科研院所的研发能力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食用菌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大会由大会组委会主席、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唐华俊主持,来自53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名代表围绕种质资源、育种、栽培与菌种、病虫害防治、生物技术、营养与药用、市场管理等个专题进行了学术与技术交流。
http://www.2888.tv/news/16870.htm
欢迎转载,转载请保留以上网址
- 第二十九中国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械交易会在哪开
- 二铵冬储市场会不会有转机?
- 加大检测力度,购买放心蔬菜
- 银杏挂果树秋冬季怎么进行肥料施用?
- 我国增值肥料产业已显雏形
- 广东早造水稻亩均收益580元
- 今年以来钾肥行业景气度一路下行
- 农药隐性成分整治要出重拳
- 怎样实现棉花采收全程机械化?
- 辽宁盖州市5000余台农机投入抗旱
- 重庆市农产品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盛大开业
- 中央下达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685万元
- 安徽东至县尧渡镇查村:把小产业做成“大文章”
- 河南省提高征用土地经济林
- 盘锦科技备耕助力农业丰产
- 甘肃省全省百日行动清理假劣农资
- 叶硕抗病营养液肥备战济南,开启掘金之旅
- 车用尿素未来需求潜力巨大
- 威海市农机局“四措施”保春耕顺利进行
- 农机合作社应两头兼顾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