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农资行情 >> 正文

新一轮农村改革为什么难


来源:农资1号网      分类:农资行情      时间:2012年8月31日      阅读次数:

全国农业网讯:农村体制改革的任务还很重,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的障碍还很多,最主要的有两个,一是户口制度,一是土地制度。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突破的。一开始,就搞得轰轰烈烈、成效卓著,但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因为农村第二步改革没有跟上,农村形势时晴时阴,变化不定。30年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风风雨雨,我都亲身经历了,深有感触。 农村第一步改革开了个好头,但第二步改革就很难,为什么? 农村的改革是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总体上尚未改革的条件下首先实现的。待到1984年农业大丰收,转而要改革农村流通体制的时候,触及到计划经济体制的体系了,问题就来了。加上农产品购销体制的改革涉及城市居民的利益关系,那时还是低工资、低收入,国家财政很窘迫,不仅付不起改革成本,反而要从改革中减少支出。所以在1985年,农村进行流通领域体制改革为中心的第二步改革,就举步维艰了。 对于1978—1988年农村改革的那段历史,应该可以用善始没有善终来总结。农村第一步改革有声有色。第二步改革开局不利,农民不欢迎,当年减了产,受了挫折后,又没有修正策略、组织再战。客观上是此时宏观环境变了,国家的主要力量已经转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上了,农民又分化了,目标多元化了,组织者又没有妥善的应对措施,不久,中央农研室也被解散了。从此,农村第二步改革不再提了,农村改革也讲得少了。 总体来说,农村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相对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体制,是比较薄弱的,所以改革是从这里先突破的。但是,从统购统销,到合作化、公社化的实现,以至后来的城乡分隔的户籍制度,人民公社60条,“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农业学大寨,“四清”运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一步一步把农民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组织”起来了,纳入了国家计划经济体制,而且已经实行了20多年,可谓盘根错节,根深蒂固。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农村体制,想仅仅通过一二项改革来改变它,就想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是很不现实的。遗憾的是,1985年农村第二步改革受挫以后,农村体制改革的问题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经济结构已处工业社会的中期阶段,而社会结构尚在初期阶段 近20年来,农村方面还是不断有喜讯传出,诸如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亿万农民工离土离乡,粮食总产实现1万亿斤,农业税费全免,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农村合作医疗重建等等,但这20年的农村形势可以用时晴时阴,喜忧参半来概括。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十六大提出要抑制这三大差距扩大的趋势,党和政府也做了种种努力,而差距还是在扩大,由此引出了诸多的经济社会矛盾。什么原因呢?从社会结构的理论来分析:2007年的gdp中,一产业占11.3%,二产业占48.6%,三产业占32.4%。而在2007年的就业结构中,一产业占40.8%,二产业占26.8%,三产业占32.4%。2007年的城市化率为44.9%,农村人口占55.1%。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两点:首先,占总就业劳力的40.8%的农业劳动力,只创造11.3%的增加值,这说明,农业劳动生产率太低了,这主要不是农民自身的原因,而是因为他们的生产资料太少,另外,占总人口55.1%去分11.3%的增加值,农民怎么能不穷呢?其次,中国现在的经济结构是工业社会的中期阶段,而从就业、城乡结构看,中国现在的社会结构还是工业社会的初期阶段。社会结构理论认为,一个社会要和谐,首先要有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这两个基本结构协调。当今中国工业化社会中,经济结构已经是中期阶段,而社会结构还处在初期阶段,这种不协调的基本结构正是产生诸多经济、社会矛盾的结构性原因。 这种不合理的经济、社会结构,却正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还没有得到改革的结果。所以,要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经济、社会结构,还必须继续进行改革。 农村体制改革的任务还很重,农村第一步改革的成功经验是,要抓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当前,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的障碍还很多,最主要的有两个:

一是户口制度,这是束缚农民的紧箍咒,一定要先改革,使农民重新获得平等的国民待遇,获得参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的入场券;二是土地制度,现行的所谓集体所有制,已经变得畸形了,这是产生城乡之间、农村内部诸多纠纷的主要根源,一定要改革,使农村土地产权明晰,使农民获得可以自己支配、处置的资产和房产,使农民有参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的立足之地。审时度势,现在是该下决心进行新一轮农村改革,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时候了。
http://www.2888.tv/news/16663.htm
欢迎转载,转载请保留以上网址

北京正开天力肥业有限公司
相关信息
河南立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供求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