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无序发展成我国优质耕地数量减少主因
“民以食为天”。近来世界粮价不断攀升,今年长江中下游遭遇50年来最严重干旱,全国耕地受旱面积达一亿亩;虽然后来的强降雨使部分地区的旱情得以缓解,但有的地方又出现了旱涝急转,加上国内多次传出耕地被违法侵占的信息,引起了人们对中国粮食安全的新忧虑。那么,中国粮食生产的现状和前景究竟如何?世界各国是怎样保护耕地的?作为人多地少、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一旦需要,中国是否有可能像当前大量进口能源和矿产一样,大量进口粮食?我国基本做到“手中有粮”据中国粮食经济学会、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编著的《中国粮食改革开放三十年》一书介绍,在1980至2008年的29年中,中国有14年是粮食净进口国,15年是粮食净出口国,粮食自给率从未低于88%,基本在95%-105%之间徘徊,最高的1998年甚至达到了110.2%。
据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公布的“2010年粮食安全风险指数”,中国排名第96位(排名越靠后表示越安全),在全球163个经济体里排名中等偏后,被列为“中度风险”的国家。
中国的粮食能够自给,是由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因素决定的。
从供给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单产有所上升,耕地面积基本稳定。
2008年,中国耕地面积约为18.2574亿亩,比改革开放之初1978年的14.90835亿亩,有较大的增长。1985至2008年,人均耕地面积上升的省区有内蒙古、甘肃、西藏、云南、贵州、吉林、黑龙江、湖北、广西、海南、四川。湖南保持不变。然而,这种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统计渠道不同造成的。1995年及以前的数字,来自国家统计局。1996年以后的数字,来自国土资源普查。1996年,因为统计渠道的变化,导致耕地面积数字增加了5.2604亿亩。此后,耕地面积数字逐年下降。不过,2003至2008年,中国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明显放缓。
从需求来看,我国人口增长速度逐步减缓。2011年4月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公布后,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张为民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人口学家陆杰华等人,都认为中国人口将于2032年前后出现零增长。对于人口峰值的数量,各部门和学者的估计为14亿或15亿,但都远远低于10年前普遍估计的16亿人口。
中国人均占有粮食量,从1978年的316.6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399.1公斤。2011年3月,发改委主任张平在答记者问时表示,现在中国的粮食库存达到了年消费量的40%。这样,中国基本做到了“手中有粮,心里不慌”。
然而,动态地观察中国国内粮食供给和需求,未来中国粮食的自给仍存在一定压力。
耕地减少原因复杂中国耕地面积减少,各地的原因不尽相同。在东部地区,主要是工业化、城市化建设大量占用耕地;在西部地区,减少的原因主要是退耕还林,一些耕地被转为生态保护用途。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矿企业和交通等建设用地不断增加,城市不断向外扩展……这些因素,都已经或正在导致耕地被占用。据国家统计局资料预测,到2050年,非农用建设用地将达4800万亩以上,其中估计要占用耕地1300万亩。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原则,实际上并未能完全实施。如果说建设占用耕地对于经济起飞过程中的中国来说,尚具有一定合理性,那么住宅建设中存在的浪费,则说不过去。
当今,“居住面积”被很多人看作身份的象征。各类媒体中充斥着“帝王宅院、贵族享受”之类的广告,无形中助长了国人追逐“豪宅”的梦想。很多人离开农村和小城市,去大城市买房定居,有的甚至在大城市买了一套又一套,又不出售老家房产,就让住房空置着……十多年来,中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生态退耕事业,取得了显著效果,应该高度肯定。但是,生态退耕以后,国家要向失去耕地的农民提供若干年的口粮,这样“里外里”,一方面减少了粮食供给,一方面增大了粮食需求。
在建设占地和生态退耕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在中国,并未发生基本没有人口压力的发达国家出现的——城市化水平与耕地同步增长的现象,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十多年来不断下降。
传统优质耕地也减少了城市的扩张不仅使耕地数量减少,还对耕地质量造成深远影响。
近十多年来,中国减少的耕地多是位于东部传统农耕区的优质耕地,增加的耕地多位于西部、北部农牧交错带地区,那里水热条件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粮食单产有限。因此,中国耕地的质量问题,与数量问题同样值得高度关注。50年来,中国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累积开垦草地超过700万亩。
耕地的“减好补次”现象,在许多省(自治区)都存在。根据国土部门“占补平衡”的政策规定,新增耕地可按比例换取本地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多出的新增耕地面积指标,则将通过省一级国土部门统一核算。“占补平衡”的本意,是“用一亩地,造一亩地”,政策初衷是好的。但在有些地区,新增的耕地往往流于形式,甚至背离山区退耕还林的政策方向,搞成新的毁林开荒。
总体来看,中国后备耕地资源少,质量差,开发难度大。据《中国生态资源承载力研究》一书(编者注: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谢高地等著,科学出版社出版)介绍,中国后备耕地资源不足0.33亿公顷,而且大部分后备耕地分布于北纬40度到50度热量不足的一年一熟地区,同时又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这些地区一般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开发难度大。因此,中国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还是保护好现有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提高单产潜力受限在耕地面积难以扩大,甚至还要减少的情况下,提高单产成为提高粮食总产的主要途径。提高单产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改良种子,二是改善灌溉,三是使用更多的化肥。在当前中国,这三种方式都存在局限性。如推广产量高的转基因作物,在国内外的争议都很大。加上中国的水资源总量有限,空间和季节分布很不均匀。美联社5月17日报道,总部在英国的“梅普尔克罗夫特(maplecroft)”全球风险顾问公司称,中国面临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缺乏问题。
在化肥方面,中国日益依赖进口,有可能使得农业生产成本大幅上升。我国本是磷矿储备大国,但按照现在的消耗量算,磷肥仅够用30年。我国严重缺钾肥,现在钾肥自给率不足15%。
可见,中国粮食单产大幅提高的难度相当大。
各国多招保护耕地可见,尽管国内粮食供应将面临诸多挑战,仍然应该立足国内解决粮食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保护耕地。
土壤虽然在理论上是可再生资源,但由于自然界每生成一厘米厚的土壤层,大约需百年以上,因此土壤在现代社会中,等同于不可再生资源。
2010年12月,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表示,只有确保2015年全国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1亿亩,其中基本农田面积保持在15.6亿亩,中国的粮食安全方能确保无虞。
在耕地保护方面,一些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
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实施了“土地潜力评价系统”,以确定土地用途,遏制土壤被侵蚀。
据科学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的《土地利用学》一书介绍,美国在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过程中,曾大量占用优质农地。例如,硅谷就曾是农业基地。为此,美国各州采取一系列措施,控制城市规模,保护优质农地。美国1985年修订的《农业法》规定,对发生或即将发生土壤侵蚀(指在水力、风力、冻融等外力作用下,土壤被破坏剥蚀)的耕地,应休耕10年或退耕还林还草,对原耕种的农户给予补偿。
2001年,英国将原来的“农业、渔业和食品部”、“环境、运输和地区部”以及负责野生动物保护的“家园办公室”,合并组建为“环境、粮食与乡村事务部”,该部总雇员超过1.1万,包括官员、科学家、律师等。该部的设立,有利于从食品供应、环境保护、农村经济发展等角度,统筹协调农地开发和保护工作。英国要求,新增住宅建设要集中在城区内,60%的新住宅要在已开发的住宅区内建设。英国法律还规定,在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过程中,必须留出3个月的时间供公众讨论。
日本地狭人稠,又是多山的国家,日本通过颁布《农地法》(1952)、《国土利用计划法》(1974)、《地力增进法》(1984)、《土地基本法》(1989)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有效保护了农业用地,使得日本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没有将农用地大规模转为城市用地。日本对土地使用实行分区管制,严格控制农地转用。日本将农地分为一、二、三类,原则上不许一类农地转用,许可三类农地转用,在特殊情况下才允许二类农地转用。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工矿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美国和德国是世界上开展土地复垦最早的国家。1977年,美国颁布了《露天采矿土地复垦法》,区分了该法出台前的矿山土地复垦和该法出台后的矿山土地复垦,对这两种复垦类型规定了不同的技术要求和实施办法。
此外,美国还专门成立了“国家矿山土地复垦研究中心”,每年拨款140万美元作为专用研究经费,组织多学科专家攻关。
德国主要是将露天煤矿复垦为林业和农业用地。英国土地复垦的重点,是修复污染的土地和复垦矿山废弃地。法国则规定,停业的采矿场必须采用土方工程、清理工程和种植的方法复垦场地。加拿大、英国、匈牙利等国,都对复垦提供补贴。
1989年,中国出台了《土地复垦规定》,依法推进复垦工作。1996至2003年,全国土地整理开发补充耕地344.4万亩。
气候变暖可致粮食减产气候变化是国际环境领域和国际政治中的热门话题,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局部地区可能有利,但整体上看对中国不利。
气候变暖增加了中国达到未来粮食生产目标的困难,对农业生产的物质投入和技术管理的要求都将更高,农业额外投入将会增加。据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所著的《中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及预警》一书分析,过去30年我国粮食增产中各因素的贡献,气候变化一项为-2%。
2007年4月23日,中国气象局原局长秦大河表示:“从现在到2020年和2030年,中国大陆的气温会增加0.5到4.2摄氏度,将使中国农业减产5%至10%。其中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减产为主。”目前,中国农业产值因病虫害造成的损失约为20%至25%,气温上升后,很多害虫的分布区可能扩大,生长季延长,杂草的生长条件也将更加优越,而要维持此前的农业产量,可能要投入更多的农药和除草剂。
饮食结构改变需更多粮食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改变了数千年来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饮食结构,对动物性食品的需求上升,研究发现,这不仅不会减少对粮食的需求,反而会大大增加对粮食的需求,因为每产1公斤肉,大约需要4至7公斤粮食。
另外,中国人均奶产品的消耗量也在逐年提高。奶牛吃的饲料,是粮食作物和苜蓿等草类的混合物。此外,中国的白酒类生产也会消耗相当多的粮食,而且越是高档酒类,消耗的粮食一般情况下也越多。
苏联的情况可作为了解饮食结构变化对粮食需求影响的一个样本:20世纪70年代,苏联成为世界最大的粮食进口国。原因除了苏联集体农庄体制僵化,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外,主要是苏联人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民众提升了对肉、奶、蛋的需求,导致大量粮食被用作饲料。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粮食产量超过沙俄时期最高产量两倍以上,但由于人均奶制品消费量居世界第一,肉类消费量居世界前五,所以仍需进口大量粮食。
想扩大进口不能一厢情愿面临有限的增产空间和不断增长的需求,中国的粮食供应能否像30年前的苏联和当代的日本、韩国等国那样,大量借助进口呢?从经济和政治上看,答案都是否定的。
客观地看,目前中国扩大粮食进口有四大不利因素。
第一,中国粮食消费的巨大规模,超出了目前世界粮食出口的供应能力。
2011年2月,中国国家粮食局局长聂振邦说:“目前,全球年粮食贸易量仅相当于中国年粮食消费量的四成多,依靠大量进口解决粮食问题不现实。”早在十多年前,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就提出了引起巨大争议的“谁来养活中国”这个命题,确切地说,这个题目的准确含义是“谁有能力出售中国所需的粮食”。直到近几年,他还认为,中国人的外汇储备足够买粮,并非在经济上不能养活自己,而是说如果中国的粮食缺口大了,各粮食出口国能否给中国提供足够的粮食。
第二,粮食生产受到气候波动的影响巨大,出口国也会优先保证本国供应。
在世界范围内,农业并没有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状态。近年来,不利气候因素经常造成主要粮食生产国减产,出口量大幅下降。2007年,澳大利亚连续干旱,小麦出口量减少400万吨;乌克兰小麦出口也减少300万吨;孟加拉国遭受台风袭击,造成大米减产300万吨。
2008年,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遭受高温干旱,暂停小麦出口;加拿大受到水灾影响,表示小麦收成量将减少17%;越南因爆发抢购大米风潮,暂停签署新的大米出口合同;印尼也停止出口大米。2010年8月,普京签署政府令,宣布俄从当年8月15日起禁止包括小麦、混合麦、大麦、黑麦、玉米、小麦面粉、小麦和黑麦混合制面粉在内的农产品出口。(编者注:由于俄罗斯目前粮食储备充足,粮食作物长势良好,俄总理普京5月28日声明,从7月1日起取消粮食出口禁令。)第三,燃料价格高涨,压缩了中国粮食进口的空间。
2010年8月,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所长樊胜根称,粮食危机的根子在于能源价格高涨,对中国粮食进口造成两方面不利影响:首先,燃料价格高涨,促使生物燃料有利可图,美国、欧盟和巴西等将大量原本供出口的玉米、菜籽、棕榈油转用于生产生物燃料。美国20%的玉米已被用于生物燃料生产,欧盟65%的油菜籽、东盟35%的棕榈油,被用于生物燃料生产。据报道,美国2009年收获4.16亿吨谷物,其中1.19亿吨被用于生产作汽车燃料的乙醇,这些谷物能养活全体美国人一年。
其次,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国,大多是“石油农业”,即依靠大型农业机械和农用飞机等获得高产的生产方式。能源价格高涨提升了粮食出口国的生产成本,推升出口价格。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国不得不扩大粮食进口,就意味着中国间接地为油价上涨买单。
第四,国际粮价缺乏有效的规范机制。
在2011年2月二十国集团财长会议前,法国曾提议将“建立合理的农产品交易机制和确保国际粮食安全”作为大会议题,但遭到巴西、阿根廷等农业大国的坚决反对。它们认为,如果国际社会直接干预粮价,造成粮价扭曲,将打击农业生产国积极性,反而会恶化全球粮食供应。
依赖进口伴有政治风险粮食依赖进口不仅在经济上存在风险,还可能威胁一国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和国际地位。
美国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屡次以粮食出口为筹码,改变别国政策。美国地缘政治学者威廉·恩道尔2007年出版的《粮食战争》一书介绍,1965至1967年,美国对印度限制粮食出口,迫使印度改变了反对美国入侵越南的政策。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美国战略家布热津斯基也认为中国的粮食依赖进口很危险。他在其名著《大棋局》中称:“中国能源消耗的增长速度,早已大大超过了国内能源生产的增长。这种增幅的差别还会扩大,如果中国的经济增长继续保持很高速度的话,就更是如此。粮食的情况也是如此。即使中国人口的增幅下降,人口增加的绝对数字仍然很大。在这种情况下,粮食进口对于中国国内民生和政治稳定变得更为重要。粮食依赖进口,将不仅因成本较高而造成中国的经济资源紧张,而且也会使中国更容易受到外部压力的打击。”与石油相比,由于粮食领域不存在类似“欧佩克”的组织,粮食领域受国际垄断资本的控制更加严重。目前,世界上四大跨国粮商(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控制了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
另外,西方国家占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的多数。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完全融入西方的可能性很小,西方精英视中国为异类的心态也很难改变,一旦中国与西方关系恶化,不仅难以获得来自西方国家的出口粮食,即使是与中国关系较好的巴西、阿根廷、南非等发展中的粮食出口国,由于中国缺乏强大的远洋海军,进口通道也可能遭到封锁。至于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可以通过陆路向中国出口的国家,其产量则很不稳定。
作为美国长期盟友的日本,也高度关注粮食自给能力问题。1999年日本通过了《食品、农业、农村基本法》,要求到2010年,将粮食自给率从当时的27%提高到30%;以热量计算的食品自给率则由40%提高到45%。为此,日本甚至不顾“贸易保护主义”的骂名,对大米征收近1000%的高额关税。今年1月,粮食生产大国印度不顾世界粮农组织和美国的批评,宣布限制大部分粮食出口以保证国内供应。随着粮食形势紧张,其他一些国家也可能会采取限制粮食出口的政策,这势必造成世界粮食价格持续攀升。
http://www.2888.tv/news/143.htm
欢迎转载,转载请保留以上网址
- 1200个作物品种亮相种子大会(图)
- 2015年全国农区鼠害发生趋势分析
- 辽宁锦州农机监理所四手段并举加强农机规范化建设
- 化工行业农药出口供不应求
- 复合肥:成交转淡,短期看稳
- 湖南株洲:化肥售价预计下降20%
- 海南调楼镇农机力助民致富
- 尿素报价暂稳 业内多持观望态度
- 甘肃农垦大力发展食葵产业
- 江苏徐州今日花生报价4月18日
- 2016陕西杨凌农高会展位价格 杨凌农高会参展费用
- 江陵农村商行挂牌成立——农村信用社的华丽转身
- 二铵签单举步维艰
- 2016年将是国内草铵膦产能高速扩张期?
- 甘肃省临夏州东乡县双垄沟播玉米喜获丰收
- 如何把握水稻联合收割机作业速度
- 中国耕地质量总体偏低 中低等耕地占七成
- 微生物肥料或将成为土壤生态修复的主力军!
- 中国氮肥工业协会完成换届
- 湖南慈利20万包油菜种子免费送农家